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光明科学城长啥样?布局9大大科学装置 集中攻关39项重点任务

打造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从现在到2035年的发展路径清晰,科学城全貌首次展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蓉 03-26 01:51

  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

  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今年深圳召开的牛年“开年第一会”,通过了一系列事关深圳长远发展的重磅文件,作为片区专项规划,《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下称《发展规划》)与全市重磅文件一并上会,并于3月9日正式印发。

根据《发展规划》,光明科学城被赋予了更高、更多重的战略定位,发展和实施路径也更加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光明科学城9大大科学装置名单、39项集中攻关的重点任务首次对外公布,光明科学城全貌首次对外展现。

  打造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科学城,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揭牌成立,光明区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

  随后,光明科学城地位不断升级,从“市级战略”到“国家战略”,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指出,“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这次专门对光明发展作出具体指示,充分说明光明科学城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明确了光明科学城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地位。

  此次《发展规划》将光明科学城的定位进一步升级为“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还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等战略定位。

  除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此前见之于政府文件外,另外四大战略定位皆较为鲜见。而在今年光明区党代会的报告中,光明区的提法还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在2035年成长起2-3家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除了战略定位外,《发展规划》还对发展目标、总体布局进行了详细说明。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度安排,分步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具体而言分为2022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

  这两个时间节点此前就已对外公布,此次规划将任务更加细化。如在2022年,除了提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外,还明确“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7个,完成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具体实施节点更加清晰。

  而在2035年,则除了要求“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还明确“成长起2-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总体而言,《发展规划》更加明确了光明科学城从现在到2035年的发展和实施路径。

  

大科学装置公布

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

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从决定在光明区建立光明科学城以来,深圳市政府一直在紧锣密鼓推进相关事宜,发布的相关文件也愈加全面。

  去年4月13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这是继深圳市被确定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后,作为其集中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迎来的首份具体建设文件;年中,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

  而相比此前的多份文件,此次《发展规划》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名单。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方面,《发展规划》提出,规划建设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加快建设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具体而言,包括中能同步辐射衍射极限光源、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二期,这三大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Ⅲ、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及应用研究装置、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这六大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发展规划》还提出,布局世界一流的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具体而言包括,建设高端科研仪器研制中心、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

  

集中攻关39项关键核心技术任务

涉及芯片等“卡脖子”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是光明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

  《发展规划》指出,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及科研机构,集中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器件、设备、材料和软件。

  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制造、超级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通信、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技术。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重点突破高通量材料制备、材料综合性能和结构表征、材料高通量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创新药物、工程生物、脑疾病诊疗、医学影像、临床医学与健康等领域关键技术。

  根据《发展规划》,共有39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任务,涉及芯片、人工智能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如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开展硅基异质集成光子芯片技术攻关,面向光通信、光传感、人工智能等重点应用领域,基于硅材料并借鉴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研究和开发一系列性能最先进且自主可控的硅基光电子芯片和模块等。

  如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建设先进光源先进材料实验线站,依托中能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柔性电子材料线站、动力电池材料线站、驱动电机材料线站、增材制造线站等专用线站。依托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建设能源催化实验研究站等。

  如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开展工程生物研究,重点开展人工生命元器件、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等合成生物技术研究,推动新型合成生物产品、新型发酵产品等高端生物工程制品应用等。

  此外,《发展规划》还提出,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区域高效协同创新,打造联动港澳创新格局,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团队,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智慧人文宜居科学城。

  互联泛在智能、充盈文化氛围、绿色舒适便捷……一座科学城之城即将在深圳西北部冉冉升起。

采写:南都记者 陈蓉 

  9大大科学装置公布 

  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中能同步辐射衍射极限光源。建设一台周长约700米、储存环电子能量为3.0 GeV的高性能中能同步辐射衍射极限光源。规划建设50条光束线站,一期工程建设27条线站,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领域。

  

  2、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一套基于超导直线加速器,输出激光波长在软X射线波段的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综合装置,电子能量达到2.5 GeV,建设8个实验站,包含EUV光刻技术、量子材料、生物医药等方向。

  

  3、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二期。建设新一代E级超级计算机,建成后运算能力达到3000p,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药物研发等各类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存储能力支持。

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4、鹏城云脑Ⅲ。建设智能超级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Ⅲ”,兼顾高精度计算和半精度计算,适应图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知识图谱、GPT-3等大规模跨媒体模型预训练等需求。

  

  5、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实验表征平台、高通量中子谱仪平台、高通量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实现从设计、合成、表征到计算反馈的新材料开发全链条覆盖。

  

  6、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及应用研究装置。基于未来信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材料及器件服役可靠性的迫切需求,重点进行特殊环境下材料及器件服役行为及失效机理研究,发掘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构效关系,探索其中的物质结构演化规律和物理本质。

  

  7、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搭建多条用于生物元件、生物器件、复杂网络、人造细胞器等多维度人造生命的自动化合成测试生产线,建立合成生物理性设计与工程化试错相结合的核心平台,建设我国首个融合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合成生物学应用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制造系统。

  

  8、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建设大脑图谱结构功能解析、大脑编辑和大脑模拟研究开发平台,为脑疾病新型动物模型、脑疾病与认知相关脑连接图谱、脑编辑辅助的疾病干预与认知机理、新型脑模拟器的原理与架构等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9、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建设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人体多模态医学成像平台、动物多模态成像平台、医学影像数据解析与可视化设施平台、多模态医学影像支撑设施等系列平台,为我国在精准医学关键科学问题上的突破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