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
今年来收到2300余宗涉噪音投诉 将把噪音污染防治纳入重点工作



福昌大厦二期在建施工项目的隔音措施。

不少施工方表示高温暴晒易中暑,工人希望早开工早收工。




南都此前报道部分版面。
第5篇
近期,南都持续关注建筑施工噪音扰民问题,并就全市相关施工噪音投诉案例进行走访调查,系列报道推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7日下午,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召集辖区多个在建项目负责人,举行福田区在建项目施工噪音污染防治管理专题交流会。
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方面表示,今年1月以来,福田环保部门接到了2300余宗工地噪声扰民信访投诉,接下来将加大噪声监管和执法力度,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辖区街道办,共同加强对辖区范围内建筑工地的监管,并把噪声污染防治纳入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建筑工地噪声扰民问题。
目前福田在建工地500多个
在17日下午的福田区在建项目施工噪音污染防治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副科长黄继业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在福田区辖区内有在建工地500多个,整体密度比较大,主要以旧改、学校和市政等民生工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的工地都紧邻住宅区,离居民居住地比较近。
根据相关数据,今年1月以来,福田环保部门接到了2300余宗工地噪声扰民信访投诉,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反映的是施工噪音过大的问题,另外约三分之二主要反映的是超时施工问题。而根据福田环保部门提供情况,福田每年受理的环境信访投诉量均在1.1万余宗以上,其中施工噪声扰民信访投诉有8000-9000余宗,占70%-80%。
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副局长周志传表示,在建项目施工方应落实好《福田区建筑工地污染防治工作指引》、《福田区建筑工地噪声防治工作指引》,并再次强调建筑施工噪声“八个必须”。即必须在施工场地显著位置设置环保公告栏,必须在施工现场设置群众环保诉求街坊点,必须明确工地环保负责人,必须配套建设噪声在线监测设施和规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必须严格遵守施工作业限制性规定,必须按规范设置施工围挡,必须制定噪声扰民应急处置预案,必须优先选用低噪声的施工工艺和设备。
据周志传介绍,建筑工地已经成为辖区主要污染源,工地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主要包括噪声污染、扬尘污染、面源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等多个方面。在他看来,福田的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有其特殊的情况,首先辖区内在建的500多个工地中,大部分工地离居民区都比近,噪声的影响就比较明显;其次,有很多的工程属于民生工程,工期要求比较紧,有一些施工单位面临比较大的工期压力。
周志传还告诉记者,以前每个工程项目施工之前都会有环保审批,现在放宽审批之后,环保部门介入工程比较晚,目前能介入的只有监管和查处阶段,前期的环保审批都没有进行。现在环保部门对一个施工项目的环保监督主要通过项目方自报、环保部门定期巡查和居民反映三个途径获悉。
将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
针对此前南都报道提及的福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重建工程的工地施工噪音扰民等具体案例,会上福田区慢性病防止中心重建工程的项目经理向南都记者透露,在中建一局的施工队进场施工之前,该工地原来建筑的拆除等工作由另外施工单位负责,在拆迁阶段就有居民反映了施工噪音问题,再到中建一局进场施工时,周边居民的情绪已经积攒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才出现投诉集中的情况。该项目经理还表示,工地附近有一些道路在上下班高峰期会有限行,施工方的工程车辆在运输混凝土或进场时不得不绕行或等待结束限行,所以造成进场时间较晚,从而出现施工超时的现象。
水围旧改工程的项目经理刘先生告诉南都记者,项目工地目前的隔音围挡只安装了一半,还有个缺口由于周边居民的阻拦一直未能安装上。目前安装的用料已运到施工现场,但就是这个缺口一直未能安装隔音围挡,造成周边居民的投诉施工方。
周志传回应表示,在建项目施工方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开展隔音降噪、防尘等工作。“我们不能把惠民项目变成扰民项目,不能仅仅从项目方的建设需求出发,而是要做到换位思考,多替周边的居民想想,肩负起施工企业的担当和责任。”
此外,周志传表示接下来将加大噪声监管和执法力度,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辖区街道办,共同加强对辖区范围内建筑工地的监管,并把噪声污染防治纳入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建筑工地噪声扰民问题。
记者走访
“早上提前开工”投诉增多 环保部门称提前开工明确不允许
随着深圳高温天气的到来,南都公开征集线索中,亦有许多居民投诉内容由“夜间超时施工”集中到了“早上提早开工”。对此,不少施工方也表达了他们的境况:高温暴晒容易中暑,工人希望早开工早收工。有些施工方为降低施工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对施工内容进行了分类,提早开工的不产生扰民噪音的内容,大机器不能提早开工。
南都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亦有不少施工方为了避开高温时段,调整了作业时间,采取“干两头,歇中间”模式,调整工人的作息时间,安排他们在上午6:00至10:30和下午15:00至19:30这两个时段施工,尽量延长午休时间避开高温。
罗湖某工地的项目负责人介绍,进入5月份,特别是南方,阳光光照强度高,非常容易引发中暑,从事户外施工作业的建筑工人更是中暑事故的高发人群。“工地完全暴露在阳光下,作业板面温度很高,普通人在太阳下站一会都受不了,工人还要干体力活,摸着钢筋都是烫手的,钢筋温度可达到50-80℃,11点钢筋都烫得没法下手。而且,工人必须戴着安全帽,安全帽也是烫头的,一直冒汗。”
在福田的专题交流会上,亦提及夏季天气炎热,施工过程中工人的防暑降温需求。对此,市生态环境局福田局副局长周志传表示,为了防暑降温通过改变施工时间,提前开工是明确不允许的,必须要按照要求,早上7点之后再开工。同时为应对高温天气,可以通过增加风扇等防暑降温设备和供应防暑饮品等管理和服务措施来缓解对工人的影响。
他山之石
这些一线城市如何着手破解“噪声扰民”?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日益突出,施工噪声持续时间长、执法监管难已成为“城市通病”,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尤为凸显。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噪声扰民”问题该如何破解?
实际上,深圳也在利用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执法监管,以“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的方式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其他城市是如何做的呢?有没有一些可以互为借鉴的治理经验?
北京:行业监管强化技术互为借鉴
根据《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规定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符合核发夜间施工审批,违法查处由城管部门负责。北京市主要从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执法效率,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统筹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城乡建设部门立项修订《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图集》,将施工降噪围挡等噪声污染防治新措施纳入图集,明确相关参数指标及费用来源。同时,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执法权下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属地基层组织的力量,使“看得见的管得了”,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噪声扰民问题。
上海:制度建设严格施工噪声管控
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夜间施工许可和备案审查管理办法》、《关于本市文明施工重点区域房屋类建设工程夜间施工许可审批事项下放的通知》,施工噪声由住建、城管与环保部门协同管理。其中,违法查处由城管部门统筹负责;中午或者夜间施工审批及无证超时施工的执法处罚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住建部门负责各部门、多平台信访受理并反馈给城管,并加强文明施工工地的施工噪声监管考评。
根据上海的夜间施工监管制度,房屋类建设工地夜间施工实行“做3休1”及当月施工累计不超过12天的总量控制要求。同时,邀请市民巡防团,每月对在建工地开展文明施工指数测评,有效化解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矛盾。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通过管理巡查、重点监控、效能监察等措施,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属地联合执法工作。
广州:分类统筹提升施工噪声监管能力
根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细则》《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商请做好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函》等政策文件,施工噪声违法查处和信访投诉由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部门分工负责,夜间施工审批归于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要求,市城管部门积极协调住建、交通、水务等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履行日常监管职责,督促工地落实“一不准进、三不准出”规定,管住管好工地源头,抓好建设工地文明施工检查督导,每月委托专业机构对各区在建工地施工情况进行暗检。
同时,城管部门加强与住建、交通、水务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配合,建立联合执法、线索移送、案件抄告和联合惩戒等机制,定期将建设工地行政处罚案件抄告住建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促请加强行业监管,实行联合惩戒,凝聚管理和执法合力,住建部门根据城管部门每月移交的建筑施工噪声超标处罚案件,对违规施工企业进行诚信记录和信用惩戒。
统筹:南都记者 陈荣梅 徐全盛 04-05版 采写/摄影:见习记者 覃仕林 南都记者 蔡宇晴 陈荣梅 吴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