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调控政策如何实现协同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4大建议支招

在市政府层面建立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政策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增强全市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协调力度等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昆 朱倩 张小玲 05-19 00:30

  5月13日以来,南都对深圳的人口政策和人才引入现状进行了系列报道,正值市两会期间,报道引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截至2019年底,深圳人口密度6730人/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一。人口最多的宝安、龙岗、龙华三个区,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设施明显少于早建成的区域福田、罗湖、南山。深圳城市规划和人口的发展如何调适,不少代表委员作了建言,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还针对此专门给出了建议。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认为,应在市政府层面建立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政策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增强全市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各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制定与人口调控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人口稳规模、优结构发展。

  分布情况:

宝安、龙岗、龙华

人口相对多,公共设施却明显少

  

  今年“两会”期间,深圳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提出“关于统筹人口规模与公共服务供给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诸多方面已基本获得户籍居民同等待遇。但随着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愈发凸显,尤其在教育和住房保障领域的矛盾最为突出。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巨大压力。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人口密度6730人/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一,是北京的5.1倍、上海的1.8倍、广州的3.3倍,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刚需。

  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对公共服务供给总规模形成压力,而且加剧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比如人口最多的宝安、龙岗、龙华三个区,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设施明显少于福田、罗湖、南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

  

配套现状:

公共服务供给

与人口调控政策协同不足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提出,深圳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调控政策协同不足。一般说来,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以及均等化程度,会通过影响福利待遇与生活成本等因素对人口发展产生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越高对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深圳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产生较大吸引力。但深圳由各部门分别制定的公共服务政策,准入条件宽严不一、待遇高低不一、政策实施缺乏过程管理,造成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调控政策协同不足。

  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模式及其变化,以及具有不同特征的人口群体的分布,都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基础,并对公共服务产生具体需求。比如少年儿童规模快速增长,不仅对幼儿园、小学教育设施的设置产生影响,也对儿童就医场所、居住区的生活环境等提出要求。

  深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日益严峻的困境是,学校、医院等公共项目选址和落地越来越难,土地成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加剧了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供给侧严重不足。

  

统筹:南都记者 张小玲

采写:南都记者 程昆 朱倩 张小玲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建议

  建立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政策统筹管理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建议,在市政府层面建立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政策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的组织架构,通过明确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对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进行综合统筹、一体施策,增强全市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各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制定与人口调控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人口稳规模、优结构发展。

  建议建立全市人口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打造统一的人口数据交换平台,全面实时接入公安、卫生健康、教育、社保、网格办、住建等各部门在业务审批与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相关数据,建立健全人口信息后台比对机制,进一步健全人口信息监控和核查制度,积极探索非户籍人口管理社会化联动机制,为各部门决策、审批、预警、服务等提供数据信息依据。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深圳应制定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统一标准,明确各事项的财政投入标准、服务质量标准、覆盖对象群体等。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阶段目标。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统一标准,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阶段性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以目标导向指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确保全体市民均衡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聚焦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深圳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还提出“促进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和“强化人才红利优势”的建议。

  深圳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提出,通过推动各类人口载体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动态置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业、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链助推产业链,实现人口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适应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演进。

  另外,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重点任务,聚焦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卫生、文体等行业和领域,加大力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不断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户籍与常住非户籍人口 逐步实现待遇均等化

  深圳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还建议,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分别建立基于人口规模、结构的需求预测模型,根据人口增长变化情况,按年度动态预测公共服务需求,并对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进行动态调适。

  另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统筹力度,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志愿组织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提供优质、多元、国际化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角色由服务供给主体向服务政策制定、环境营造主体转变,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的主体格局,共同增强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薄弱区域的倾斜力度,促进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房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等相适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权责对等、梯度赋权、均等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扩大公办普高学位供给力度,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学校要同步规划、先期建设、独立竣工验收。支持民办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坚持特色办学优质发展,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来源 

  深圳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还建议,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来源。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工作,按照一定比例优先单独列出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指标,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持。盘活企业存量自有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前提下,盘活存量企业自有土地资源,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优先面向本企业职工供应。

  盘活“城中村”存量住房资源。出台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综合管理办法和处置措施,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和原村民,通过“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改造,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纳入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商品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纳入全市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实施异地保障性住房综合开发。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代表委员建议

  吴滨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 实现人口结构的平衡

  深圳市政协委员吴滨认为,一个城市承载的人口应与自然资源相匹配,深圳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去实现户籍和深圳常住人口以及非户籍人口结构的平衡,实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更加有利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放松或者收紧入户指标。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吴滨认为对于深圳人口规模、结构、质量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不管是此前的深圳“综改方案”、“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还是近期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政策的内容都被反复提及。

  深圳入户政策或将调整在即。对此,吴滨表示,政策的调整需要以深圳人口情况的底数排查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并充分发挥基层智慧化网格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定期予以科学的评估和修订。

  他还提出,深圳在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基本实现了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相一致的均等化服务,在全国超大型城市中走在了前列。但吴滨同时也指出,户籍人口倒挂问题一直是掣肘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虽然深圳一直在户籍人口“扩容”方面努力改善,近年来户籍人口比例也在上升,但人口倒挂的问题较为严重。

  户籍结构的倒挂会在源配置方面对深圳造成结构性失衡。吴滨举例说,按照现行制度,行政、司法资源和公务员数量大多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户籍人口占比低,就会导致这些资源的配置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深圳还应继续扩大户籍人口的比例。

  

  杨瑞 探索大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相结合 推进基础教育学位供给

  深圳人大代表杨瑞表示,深圳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线城市,其实这几年在教育上面是有“欠账”的,但是从现在的“十四五”规划来看,教育的“欠账”是一定会补上的,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深圳民生项目大力度重视的一个重要信号。

  在深圳未来五年目标中,将总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90万个,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开放发展、职业教育高端发展等。“事实上,对于深圳本身的现实情况来说,我们在完成现有的目标还是充满挑战的。”杨瑞提到,当前深圳土地资源紧缺,就学位建设问题来看,现有的学校超大班额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突破目前挑战,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化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杨瑞建议,未来深圳要善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加强整合资源力量,在创新发展上面去走一些其他城市未走过的路,比如在基础教育部分可以去探索大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相结合的策略,去推进学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