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人机交互如何成为可能?

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开幕,专家解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霖芳 05-21 00:00

→本次展会上,有众多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企业参展。

5月20日,2021第二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开幕式暨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本次展会上,有众多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企业参展,涉及智慧防疫、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物联网、智能驾驶、车联网、5G商用、云计算等。论坛上,多位专家解码人工智能。

类脑计算等技术有待突破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深圳市科协主席蒋宇扬在致辞中指出,深圳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也集聚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优质企业,初步构建了批次连续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蒋宇扬表示,此次展会的举办是希望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展示、对接服务平台,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风向标,促进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圈。

活动上,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发布了《2021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目前,中国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类脑智能计算、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仍有待突破,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研发投入。

人工智能传感的发展

在当天的开幕式活动上,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深挖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解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和研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张学记表示,人工智能传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阿尔法狗、去年的新型机器人,可以看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催生了人工智能传感的发展。例如,在传统的精准医疗上,生物大数据、临床大数据、健康大数据相结合而达到的精准诊断。张学记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传感要将智能胶囊与妇婴保健、智能传感、远程传感、远程诊疗和医疗数据相合。此外,张学记还提到,智能生物传感最重要的是脑机接口,现已有50年的发展,从动物脑进阶到人脑,最新实现了人机交互。

在大数据与机器算法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指出,机器学算法可有效解决具有复杂非线性的问题,信息化、物联网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大量数据,但信息数据庞大、繁杂,无法将数据加以应用,就只是数据大,而不是大数据。因此获取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同时,可通过引入行业知识、物理规律等,可有效提升机器学习模型的效果,可以在数据预处理、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以及模型效果评估环节,潜入行业指示,提升精度和鲁棒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数据的需求。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叶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