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深圳人与艺术 营造深圳独特的艺术生态
探秘深圳艺术空间:从前沿空间,到“小而美”扎根社区的空间,到文创园里的“艺术精灵”,多元化艺术空间推动了深圳文化提升

“青年视界——2021深圳青年美术大展”展览现场。

正在红树林画廊展出的厉槟源个展《阻断》展览现场。

6月5日,深圳有3个展览开幕,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飞地艺术空间,在同一天推出新展;6月6日,厉槟源个展《阻断》在红树林画廊开展,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深圳的艺术空间仍呈现活跃的氛围与状态。在今年的3至6月间,有数家艺术空间新张,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就有飞地艺术空间、SweetheartArtSpace、DADE画廊3家,在深圳龙岗与惠州的交界处有云美术馆。
据南都记者观察,目前深圳的美术馆、艺术空间、画廊已达100多家。梳理这些艺术空间的特点,有依靠创意园区成熟的艺术生态环境的;有扎根社区带动不同区域艺术氛围的;也有盘踞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提升其文艺指数与气质的;更有流动着的、深圳这座城市特有的艺术空间,如城市光美术馆、城市声音博物馆等。这些艺术空间,充分展现了深圳艺术空间的多元化特征,为深圳城市文化艺术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让深圳人与艺术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
A
从声音到光,深圳人都把它们做成了美术馆
城市光美术馆与城市声音博物馆是两个概念性极强的“艺术空间”,迄今仍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实体展示空间,它们在深圳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特质,与深圳前沿的气质似乎是一种暗合。
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天,城市声音博物馆的展品亮相于华强北博物馆的「“深声”不息」艺术展,展出的作品包括他们的拳头作品“静空间装置”与“深圳城市声音地图”,一个外观如蒙古包的声场装置,由56片六边形可回收的瓦楞纸板组合而成,观众置身其中,可以静静地聆听这个城市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声音,人的声音、城市环境的声音、流行音乐等众多的声音元素经过城市声音博物馆的编辑有如一条声音的时光隧道,引领着你,如同置身在不同的时空之中。这一装置之前在南头古城、南山博物馆都以独立的项目展呈现过。而“深圳城市声音地图,2018年8月在深圳中心书城,2019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现场都曾引起过广泛关注。
2018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区成立38周岁的生日,这一天也是城市声音博物馆诞生的日子。声音博物馆的两位创始人李扬、刘亚,过去是深圳电台飞扬971的资深节目主持人,因职业与兴趣持续20余年积累了海量有真实故事的纯粹声音。作为声音的收集者,她们将那些美好的、嘈杂的、悦耳的、动人心弦的声音收集下来,使之成为“文物”,成为记录这座城市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她们同时也进行方言的收集、民歌的挖掘,用记录的方式谱出独特的“深圳城市声音地图”,三年时间内,声音博物馆举办了十余次有影响力的活动,但声音博物馆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安置之所。
与城市声音博物馆两位创始人稍显“孤军奋战”的背景不同,城市光美术馆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团体——就是2019年5月在深圳成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孟建民院士牵手王建国院士成立,隶属于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由全国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建筑界等业内专家组成。城市光美术馆正是依托此委员会而建立的。
2019年,城市光美术馆与深圳双年展组委会一起策划的“城市光美术馆之灯光表演首秀”在当年的双年展落地。2021年4月23日,城市光美术馆正式开幕,光美术馆以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正门建筑立面作为新媒体艺术展的空间(包括广场的水池空间),上演了真正的展馆处女秀“目光深圳——城市光美术馆展览”。
南都记者了解到,城市光美术馆今后将以“两馆”正门建筑立面长期持续运营,定期推出中外新媒体艺术家作品,不断展出各种新媒体艺术形式的作品,如3D mapping,AR和VR的内容,与公众互动,与城市交互,力求展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人魅力,还将配合城市重大节庆活动,开设特展。
光美术馆与声音博物馆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空间状态,其探索性与先锋性一定程度上正反映了城市深圳的特质。
B
“小而美”的艺术空间扎根社区,成为社区文艺担当
与光美术馆与声音博物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同样在不断生长,却扎根在社区的艺术空间。如KennaXu画廊、一树ARBRE艺术空间、红树林画廊、本色空间、GREAT ART SPACE宏藝空間、云美术馆、鳌湖美术馆、H SPACE、握手302、山艺术空间、隐舍inshow跨界美术馆、莞尔清音传统美学空间等。
KennaXu画廊成立于2018年8月28日,这家小而美的艺术空间“深藏”在深圳市福田区益田村,由一套位于一楼的两层民居改装而成,外观颇具设计感,纯白色的外墙,延伸至小区庭院的玻璃穹顶,远远看见就能感受到一种艺术气息,在小区安静的环境内,这家画廊显得有些“遗世独立”。南都记者了解到,从开业至今KennaXu画廊举办了“色·物·空间马树青作品展”、“赋春”、“常玉巴黎概念——王济远珍藏册页”特展、“音斓——杨述个展”、“颜磊研究展——彩轮说明书”等近十个展览。
与KennaXu画廊一样扎根在深圳老旧社区的有一树ARBRE艺术空间,这家位于红岭新村的艺术空间开业于2019年1月,因为空间创始人之一Shane以前就在园岭社区上学,蛮熟悉这个社区,喜欢这里生活气息,于是选择了在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开设的展览与活动也大多与深圳,与生活的社区有关联。如他们每年年底都会做一个向公众征集的展览,用售楼的形式来征集,很多创意与心思都源自于本土意识与社区共融。
其实,谈到本土意识与社区共融,这方面的代表还有鳌湖美术馆与握手302,他们在深圳实践多年,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与做艺术的方法论。握手302曾扎根在城中村上白石二坊,以自身所处的49栋302房来命名,5月23日、29日,握手302与OCAT深圳馆合作,开展了两场“走读+自然艺术创作”活动,引领公众深入城市社区,发掘深圳记忆。
5月30日,在深圳龙岗大道与长山路交汇处又诞生了一家社区型艺术空间云美术馆,云美术馆首展“散步——从社区延伸到自然”,展出了13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艺术家刘成瑞、康靖、杨心广作品,是依据云美术馆空间而特别创作的。此馆在介绍其首展时这样阐述其定位:“云美术馆处于社区之中,也在次城区的位置上,首先使居住在这里的人有短暂脱离城市的空间,同时也创造了艺术介入家园构建的可能。基于此,展览通过‘散步’这个社区中的日常行为,将‘自然’与‘社区’形成联系。”
从城市中心的社区,到城市边缘的社区,深圳的艺术空间可以说已延伸至可以想象的任一环境。无独有偶,在探寻自然的脚步方面,隐舍inshow跨界美术馆走得更远,这家2014年10月创立于深圳市南山区白石三道中信红树湾南区别墅的艺术空间,现已迁移到清远英德英西峰林,其创始人胡杰风自购和租赁了200亩瀑布山谷,建立了永久的融艺术创作、展览交流、民宿、研学为一体的跨界美术馆和大湾区的艺术秘密花园。从深圳到大湾区,可见深圳艺术空间边界的拓展,纵观这些扎根于社区的艺术空间,其共同点,无不是社区文艺气质的担当。
C
文创园区的一群“艺术精灵”,提升园区活跃度
如果说安扎在社区的艺术空间是凭着自己的个性在绽放美丽,那么开在创意园区的艺术空间更有着“抱团取暖”的意味,它们就像文创园区的“艺术精灵”,以自身不间断的展览与活动,搞活了园区整体的氛围。
以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为例,在园区及周边就有十多个艺术空间,如有刚开业不久的飞地艺术空间、Sweetheart Art Space、DADE画廊;也有一直伴随着园区的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B10、艺术方位、旧天堂、桥舍画廊、色界等;还有中间加入的如制造文化、大乾艺术、空体、深渡艺术、上启艺术、打边炉、燕晗高地等艺术空间与艺术机构。
在深圳,能与华侨城文化创意园的整体氛围大至相提并论的便是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及蛇口片区了,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以设计互联为龙头,集聚了万一空间、巢·美术馆、紫苑等,周边还有南海意库(其中有蛇口画廊等艺术空间)、G&G社区、创意工厂等。
在提升园区氛围,带动周边人流量方面,木星美术馆与橘园创艺(原Jardin Orange艺术公馆)都是很好的案例。
木星美术馆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保税区蓝花道6号,自2019年12月开馆以来,推出了“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木星潮流艺术:混生状态”、“装可爱是一种毒药:张天幕个展”、邢罡:无限剧场、“KUMP?”秦铃森个展、“鸟x昆x童”、“新潮动力——木星美术馆NFT潮流艺术展”(即将于6月12日开展)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带动了福田保税区片区整体的艺术氛围,在其周边,目前有龙脉画廊、庄玉君艺术馆等多家艺术空间。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塘兴路集悦城的橘园创艺创立于2016年,它不仅是一个艺术空间,还是一个艺术服务平台,截至2021年,其开展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共接待来自20个国家、近百位艺术家驻地创作。
创意园区为艺术空间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艺术空间也带动了园区的氛围与节奏,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园区也因此形成自身的定位与风格。在深圳,除了园区这种已较成熟的艺术生态,还有一类艺术空间盘踞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也正在形成自身的独特印记,如位于欢乐海岸的盒子艺术空间与L·AN蓝岸画廊、开在平安金融中心的安云艺术设计中心、华润大厦艺术中心等。从这些空间,可以看到与商业综合体融合的艺术业态已渐逐成为市民的日常审美选择。
D
艺术空间数量增多 促进艺术市场的发展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深圳的艺术空间越来越多,呈现出繁荣的趋势,业内人士对此都有何看法?
深圳艺术家、王十艺术画廊创始人王志新表示:深圳是中国年轻的城市,不管是经济、文化、设计都是比较前沿的,甚至引领了潮流,艺术这颗种子必会在深圳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艺术空间的出现,对艺术品市场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像雨后的春笋,看着很喜人。艺术空间的增多,势必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展示空间,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共赢的状态。也是未来深圳该有的姿态。
宏艺空间的李末表示,深圳艺术空间不断增加,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深圳的艺术发展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并且联合互动,让深圳的艺术生态更完整,更有活力。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会增加艺术多样性,让大众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作品和风格。
L·AN蓝岸画廊创始人林小淇也表达了近似的看法,她说,“深圳是一个特别活跃的城市,在高科技产业的驱动下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也催生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展示艺术的空间。日益丰富和活跃的艺术生态无疑是非常好的现象,这样的背景让深圳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变得更加迅速,更能激发群众对于艺术品收藏和学习的热情。”
龙脉画廊创始人表示,看到深圳的艺术生态有越来越多的空间的加入,感到非常兴奋,这代表生态的活跃性。互相之间的竞争也有益于整个生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整体而言,新鲜的血液正在注入但大多并未站稳脚跟,或者说,相对成熟的运营和明确的学术定位,大多数还在摸索上升期,非常期待不同艺术空间之间的连接和互动,为营造深圳独特的艺术生态做贡献。
华强北博物馆执行馆长兼艺术总监陈佳颖则认为,“我感觉艺术空间增加得还不够多,国际水准的艺术空间还很少。艺术空间数量的增多,有利于艺术市场的发展。深圳本土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展览,观众也有机会看到更多的有水准的展览。”
可至文化创始人耿翎耀表示,艺术市场的发展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虽然消费市场并未完全成熟,但关注的目光增多了(这主要包含政府,消费者和商人),也就有了苗头。
山艺术空间创始人蔡春雨表示,深圳这两年艺术空间增多是一个极好的现象,说明有更多的人(或企业)关注及推动艺术与文化能扎根和发展的主动性;目前来看,深圳整体的艺术生态处于萌芽阶段,希望整个艺术生态是健康有序的发展;商业空间能早日实现艺术+商业的实体经济回报。
橘园创艺创始人April表示,艺术生态的完善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艺术行业是需要培育的,企业家们单凭情怀很难找到可持续的模式。比如在美国加州,政府要求企业每年收入的一定百分比要投入到社区艺术建设,从而可以获得税务减免等……如此才能真正把艺术建设植入到企业和大众生活之中。
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表示,深圳从倡导“文化立市”到现在,经过了将近20年,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终于迎来各种艺术空间井喷式开放的时候,这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事。
在我看来,深圳艺术圈的特点在于,不管好坏,我们都相互捧场,相互鼓励和支持。希望继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让深圳不同艺术机构和艺术空间都能发展起来,慢慢形成好的生态。
祥山艺术馆副馆长、策展人郭赟表示,深圳市政府发展文化事业的号召,努力建设深圳文化事业;深圳当代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队,与深圳的拓荒精神不谋而合;深圳文化艺术生态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具备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核心重镇的条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向外输出优秀文化艺术价值观具有历史必要性。
胡杰风则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当下到处喧嚣的艺术展会和秀场的作风有违艺术鉴赏的原本真意,希望通过更多私密宁静的私人场馆,跟公众美术馆和商业文化艺术空间形成互补和错位发展,回归艺术的含蓄和优美真实的低调,回归静观慢叹的“奢侈”风雅。为真正有艺术觉悟和需要的受众提供静观慢赏、深度体验的艺术之美,更使艺术品和艺术生活方式成为家庭和各类生活空间的标配与常态,进而推动健康的艺术收藏和鉴赏。“在古代,文人雅士如果要欣赏一幅字画,都会提前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以示对作品的尊重;我们现在只奢求人们愿意拿出几个小时,真正幽静地去欣赏艺术。”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