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伴随特区成长,深圳保险业诠释深圳速度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霖芳 06-25 01:50

  伴随特区成长,40年后,深圳保险业以50倍的增长规模,诠释“深圳速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圳保险业将党建工作品牌理念与社会保险责任相融合,秉承特区创新与发展的精神,用事实呈现敢于当先、开拓进取的深圳保险责任。

  40年保费规模增长50倍,深圳保险业诠释“深圳速度”

  

  今日的深圳保险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与发展初期相比,可以说天壤之别。深圳的商业保险,起始于1951年6月。到1980年,当年全市累计保险业务收入28.7万元。对比40年后,2020年全市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规模1454亿元,两者相差近50倍。这一成绩,是当之无愧的深圳速度。

  保费规模增长背后,也是行业经营者众的转变。根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深圳金管局”),深圳的商业保险,起始于1951年6月,中国人保在宝安县设立保险代理处。1979年11月,人保广东省分公司在深圳设立支公司。40年后,深圳保险业共有27家法人保险公司,总资产达5.4万亿元,居全国第二。

  若将视线拉回近处,则可看出深圳保险业市场结构向好。2015年底,深圳有法人保险机构22家,当年增加2家,保险分支机构70家;保险法人机构总资产为3.17万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强。2020年相比2015年,法人保险公司数量增长1.2倍,达27家,总资产规模翻1.7倍至5.4万亿元,居全国第二。

  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保险业已形成市场稳健发展态势,业务平稳较快增长,经营效益、业务结构均持续向好。在欣欣向荣的市场成绩背后,深圳保险业也有着一以贯之的深圳精神。

  

敢于先行,开局之初的破与立

  

  从保险机构的发展历程角度看,深圳有着多个第一。根据深圳金管局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业务范围仅限于三资企业和港、澳、台同胞及华侨的保险业务。而从法律意义上看,这是第一家进入内地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

  1988年3月,人保深圳成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成为全国首家专业性寿险公司。同年5月,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成立,同时打破了人保多年来独家经营保险的体制。

  到199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在深圳设立分公司,标志着深圳保险业“三足鼎立”新格局的形成。

  破与立,从来并行。深圳保险业在开局之初,即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后来的市场规模则得到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活跃的营商氛围,与政策的大力扶持等方面的助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保险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本身的发展也说明了深圳特区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

  2003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和《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2004年,市政府出台《推动深圳保险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下发《关于印发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补充规定》。而尤其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目标提出后,深圳保险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期。

  2004年底,在深法人机构数量达到6家,分公司20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67家;全市保费收入91.77亿元。保险业(含总公司)总资产量为2496.98亿元,占全国保险总资产的21%。

  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保险业引进经营主体、吸引业内人才,并鼓励保险业创新发展,深圳为保险业提供了优质的政策支持。

  

勇于担当,创新举措的深圳保险责任

  

  随着市场规模的稳步扩大,深圳保险业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产品所覆盖范围也在扩大。有意思的是,与行业初期相似,今日的深圳保险业也有许多第一。

  对于去年开始正式发行的数字人民币,目前,深圳已有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赔付经验。据深圳银保监管网信息,近日,中银保险深圳分公司与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紧密合作,为深圳市民完成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险赔付。据了解,此次创新实践,构建了“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智慧保险+试点数字人民币”的合作模式,率先实现了数字人民币从保险投保到理赔的全流程服务。

  而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深圳市也有了首批保险质押融资案例。去年,深圳银保监局指导辖内保险公司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业务,联合深圳市知识产权局、银行等为深圳四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尽职调查、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质押登记、承保等全流程服务,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叶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