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这样的深圳,不负你所爱

从与新冠病毒赛跑的深圳,看超大型城市的抗疫实践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睦广 07-07 00:00

  ↑7月6日零时,宝安下十围解封。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终于迎来这一天!随着深圳唯一的中风险地区——宝安区下十围新蓝天公寓调整为低风险地区,7月6日零时起,下十围封闭、封控区解封,离深旅客“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出省”的管控措施取消,深圳“5·21”、“6·14”两起局部新冠疫情处置工作基本结束。回看深圳此次抗疫之路,很多人都会说出一声:不容易!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超大型城市疫情防控的又一次检验,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要在抗疫中彰显。这座拥有1756万常住人口的移民城市、口岸城市、人口大市,用“硬核”实力和果敢决断,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韧防线,经受住大战大考的严峻考验,奏响了和衷共济的城市之歌,激发起守护美好家园的城市共情。这样的深圳,不负你所爱。

  1

  拼速度:切断传播链条

  一场与变异毒株的交锋

  2020年1月,“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抵深,成为当时深圳疫情防控工作的一个焦点事件,经全员排查后,148名旅客被集中隔离观察,最终未有人确诊,深圳人心里的石头落地。2021年5月,名为“东方温哥华”的国际货轮靠泊盐田港,这一次,病毒来势汹汹,“5·21”疫情传播链由此展开。

  

流调溯源、阻断传播都要快

  

  抗疫是与时间的赛跑,与病毒的赛跑,发现要快,流调溯源要快,阻断传播要快。此次疫情首例阳性个案被发现后,深圳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疫情处置,力争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稳控住疫情局势。

  知己知彼,方有胜算。“5·21”疫情发生后,深圳市疾控中心相关团队仅用27小时即成功测定首名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作案者”为新冠病毒变异株“Alpha”。此后,“5·21”疫情排查出的阳性个案的病毒基因测序结果皆高度同源,且均在盐田港国际货轮传播链上,这对科学研判疫情起到重要作用,疫情清晰指向境外输入关联疫情。

  流调溯源是研判疫情及阻断传播的基础性工作。“6·14”疫情中第1例确诊病例为宝安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姜某,其曾负责6月10日CA868国际航班入境旅客的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病毒基因测序结果并结合流调,姜某迅速被判定为国际航班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关联病例。“6·14”疫情中,深圳报告的4例确诊病例感染的均为病毒变异株“Delta”,传播链指向入境国际航班,这为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圳快速控制传染源,快速切断传播链条。在“5·21”、“6·14”疫情中,阳性个案均转送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治疗,阳性个案相关的居住地、工作点、就餐地点等重点场所均实施严格管控措施。深圳全面核查阳性个案活动轨迹、人员接触情况,快速对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者进行排查追踪并采取严格防控措施,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高频次高质量的核酸检测是做好人员筛查以阻断传播链条的重要工作,“快筛查”展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率。以发现首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盐田区为例,作为深圳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为最大限度排除潜在风险,盐田区在短时间內便开展了多轮核酸检测,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排查时在重点人群中发现两例无症状感染者,而两人此前数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此后,盐田区又开展了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快流调、快管控、快筛查、快接种”

  

  大规模、高效率的核酸检测工作,浸透着大量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5月26日,盐田区人民医院盐田院区急诊科主任丁华新在梅沙街道完成核酸采样工作后,脱下防护服的一刻被拍下一张工作照片,照片中的他衣服被汗水浸透,疲倦而温暖的神情令人动容。受到网友点赞的丁华新说,岗位所在,职责所在,他只是尽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作为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成员,“95”后李秀萍以“通宵单手拧管2000余次”冲上热搜。穿上防护服长时间不吃不喝,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拧管动作让手磨出了泡,只为让检测结果早点出炉。而透过媒体对她的报道,人们也更加认识到广大医护人员的付出与不易。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对传染性更强的病毒变异株“Alpha”、“Delta”,深圳积极探索有效应对疫情的新方法、新经验,采取“快流调、快管控、快筛查、快接种”的防控策略,让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管控,助力深圳在这次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2

  建哨点:早期监测见效

  例行检测中发现首例阳性个案

  5月21日晚上11点06分,喧嚣了一天的城市刚开始归于平静,一则疫情消息突然传遍全城。深圳市盐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对外通报:盐田区在国际货轮登轮作业人员例行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44岁男子穆某在盐田港西作业区工作,每7天定期接受1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赢得防控宝贵时间

  

  本土个案的出现,让不少人心头一紧。

  在此后被标注为“5.21”的局部新冠疫情中,深圳累计排查出16例阳性个案,均在主动开展的隔离人员例行检测和重点人群排查检测中发现。疫情出现后,深圳立即调集各类资源,全力遏制疫情传播。

  上一次让深圳人“心头一紧”的疫情,还是去年1月,广东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深圳被发现,深圳拉响了广东战疫第一声警报,该病例也是除湖北武汉以外全国发现的首例确诊病例。

  作为移民城市、口岸城市、人口大市,深圳在面对巨大防控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及措施,打好社区小区防控、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深港联防联控等多场硬仗,在超大型城市疫情防控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在去年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深圳设立的监测“哨点”持续有效运作,对重点岗位人群、重点区域,均维持常态化的监测。而这对“5·21”疫情的“早发现”,恰恰发挥了关键作用。“5·21”疫情首例无症状感染者在“例行检测”中被发现,为盐田港区一名登轮作业人员。由于发现时间较早,为与病毒赛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21”疫情中发现的前15例个案,皆为无症状感染者,隔离治疗期间有3例转为确诊病例。个案16为确诊病例,但与个案1在同一场所工作此前被集中隔离观察,后转为了居家健康监测,报告阳性前未离开所住社区。

  “5·21”疫情范围有限,16例阳性个案呈现明显的工作地点及居住点关联,均集中在盐田港区及盐田、龙岗两区邻近盐田港区区域。回过头看,这与早期监测预警见效、与发现时间较早赢得防控宝贵时间密切相关。

健全完善多点触发机制

  

  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早期监测预警,才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作为拥有1756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疫情防控千头万绪,深圳用好监测“哨点”,健全完善多点触发机制,以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

  “6·14”疫情中发现的首例确诊病例为宝安机场海关的一名工作人员,日常有接受例行核酸检测,6月14日出现发热症状后由救护车转送发热门诊就诊,随后被判定为确诊病例。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加上基于多点触发的综合监测预警,让深圳应对疫情时得以尽早掌握主动。

  深圳官方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完善监测“哨点”网络和预警体系,将医疗卫生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单位和口岸、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港口、零售药店、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等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作为监测“哨点”单位,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能力。

  3

  建屏障:加快推进群体免疫

  全省率先完成两针剂 接种人数“破千万”

  今年3月,深圳市盐田区东和社区的一条疫苗宣传标语——“我们一起打疫苗 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戏称为自带“BGM”,火遍全国。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新冠疫苗接种对于深圳而言尤为重要。

  

“四集中”接种策略

  

  深圳口岸数量多,海陆空铁口岸类型齐全,拥有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5个,在过去一年多的疫情防控期,每天仍有大量货物和相当数量的人员入境,防控对象包括了普通旅客、跨境货车司机、国际航行货运船舶船员、国际货运机组人员等15类之多。深圳是全国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最受关注的城市之一。

  在新冠疫苗接种上,深圳从一开始就被列为重点接种城市。2020年底,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深圳启动了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主要面向9类高风险人员。今年3月,深圳全面启动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社康中心常规接种点、公共场所场馆等大型临时集中接种点、单位临时接种点……深圳按照集中场所、集中力量、集中疫苗、集中对象的“四集中”接种策略,全力争取疫苗供应,全力满足新冠疫苗的接种需求。

  新冠疫苗“应接尽接,应接早接”。“5·21”疫情发生后,市民接种疫苗的意愿更加强烈。盐田区率先在全区开展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双百行动”,即实现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和目标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两个100%覆盖。盐田区专门制作并发布了疫情防控热点问答,该份热点问答中回应了市民对疫苗接种的关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一是预防感染,这是一级防护,也是接种最高、最理想的目标;二是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避免死亡,属于二级防护;三是预防接种疫苗再感染的人把病毒传给他人,是三级防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保护家人和社会。

  

市民纷纷献出一“臂”之力

  

  深圳有力有序做好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快形成人群免疫屏障,市民纷纷献出一“臂”之力。在各方的努力下,深圳已于6月30日前完成全程接种1123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接种任务,成为全省首个完成两针剂接种人数均“破千万”的城市。目前,深圳已开始全面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新冠疫苗接种服务。

  令不少深圳人感到欣喜的是,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的产业基础,形成的科技实力,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支撑,助力加快建立免疫屏障。

  6月1日,广东省首个由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新冠疫苗——康泰生物“可维克”新冠灭活疫苗率先在深圳启动接种,成为广东省首个获批紧急使用并启动接种的新冠疫苗。作为深圳本土企业,康泰生物的首批52万剂新冠疫苗率先供应深圳,后续批次优先保障广东省使用,目前已逐步在广东省外供应。在扩大生产规模、保障疫苗供应的同时,康泰生物还在开展疫苗对病毒变异株保护效果的研究,并推进针对病毒变异株的疫苗研发。

  4

  两不误:有效抓好“双线作战”

  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深圳作为外贸强市、经济强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21”、“6·14”疫情分别与盐田港、宝安国际机场相关,重点牵涉到了盐田区、龙岗区,以及宝安区、南山区。疫情控制得越早、越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便越小,而根据疫情受控形势的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抓好“双线作战”,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对城市同样重要。

  盐田港是全球单体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之一,是华南地区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运输枢纽港。放眼全球,国内疫情率先受控,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深圳进出口逆势增长,盐田港一直处于繁忙状态。“5·21”疫情发生后,盐田港区疫情防控压力大增,盐田区全面加强港口风险管控,严格执行港区登轮作业人员“集中住宿”“两点一线”闭环管理、加密核酸检测频次等疫情防控措施,努力保障港区作业生产。

  55岁的陈斌是盐田港集团下属拖轮公司的一名拖轮船长。港区发现疫情后,为保障作业生产,他和十几名船员便经历一段24小时值守拖轮的日子。在高温和噪音的环境下,他们每天往返于海上,拖带货轮,接送上下货轮引航员。疫情之下的工作更加不易,但陈斌和团队的心态是积极的:“全民抗疫,人人有责,关键时刻我们就是要服从大局,坚守岗位,确保疫情防控、生产两不误。”

  在各方的努力下,盐田港区于6月24日基本恢复正常生产水平,港区的全面恢复对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起到了重要稳定作用。

  “6·14”疫情发生后,宝安国际机场同样面临疫情处置和运行保障“双线”作战,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深圳全面落实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集中居住、闭环管理、疫苗接种、高频次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在做好疫情处置的基础上,深圳机场合理调整航班计划,货运业务受疫情影响不大,总体运行较为平稳。随着疫情处置工作基本结束,深圳机场配套服务设施恢复开放,航班量将在半个月内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记者观察

  奏响和衷共济的城市之歌

  “解封了”、“太开心了”、“大家辛苦了”,7月6日零时起,宝安区下十围封闭、封控区解封,居民们有的诉说着解封后的心情,有的谋划着接下来的工作生活,有的表达着对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感谢。

  “5·21”、“6·14”两起局部新冠疫情处置工作基本结束,深圳城市运行和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回看深圳此次抗疫之路,很多人都会说出一声:不容易!一个细节是,为了做实做细关心关爱,宝安区对封闭、封控区内的145名孕产妇,安排区妇幼保健院专家视频问诊,妇产科专家进驻社康中心进行产检,120救护车现场待命,其中十多人顺利分娩。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面对疫情,人力组织、物资保障、社会治理、病患治疗、科研攻关等皆需要形成强大合力,这考验整个城市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要求采样能力和检测能力的强力支撑。官方信息显示,在6月21-23日深圳开展的全市范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中,全市调派了4.95万人次医护人员参加采样工作,共调集78家检测机构支援检测工作,其中市内公立医疗机构40家,公共卫生机构16家,第三方检测机构17家,以及市外检测机构5家。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动。大量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公安民警快速集结响应,奋战在抗疫一线。在高温、短时暴雨等天气下,抗疫一线人员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用众志成城筑牢疫情防线。

  “四万一千步走出社区书记的担当”,龙华区观澜街道黎光社区党委书记吴国斌为搭建临时核酸采样点、协助开展采样等社区防疫工作夜以继日连轴转,一天微信运动步数达41006步,被网友点赞“用脚步践行党员初心,筑牢基层防疫堡垒”。

  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北大深圳医院数十名护理骨干迅速集结支援盐田区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董娟妮和同事被派往盐田港区,大家连续多日早上6点前起床,乘车前往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7点半开始为码头工作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天气炎热,浑身湿透,穿着防护服长时间不吃不喝,董娟妮说,这是医务防疫工作者的常态。

  深圳市民的参与和配合共同守护了深圳的平安,展现了与城市相连的友爱互助。“6·14”疫情的第4例确诊病例,64岁“深圳阿婆”刘某的流调公布后,引发了关于城市的共鸣,深圳人集体为其加油打气。

  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抗疫中彰显,深圳在这次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一个个动人的抗疫片段,沉淀为城市的共同记忆,奏响和衷共济的城市之歌,内化为人们对美好家园的爱。

  这样的深圳,不负你所爱。

  统筹:南都记者 王睦广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李榕 谢宇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