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圳多年未出现大范围内涝灾情

积水内涝情况呈逐年减轻趋势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昆 谢萌 张艳丽 曾海城 张小玲 07-22 00:00

  梳理

  本次台风“查帕卡”影响期间,深圳连续三天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最大雨量407.6毫米(全省最大),全市未出现大范围积水内涝情况。暴雨再次引发对深圳治涝的关注,深圳市水务局昨日透露,2015年至今共完成积水内涝点治理500余个。纵向对比历年内涝点数据,全市积水内涝情况呈逐年减轻趋势,已多年未出现大范围内涝灾情。

  

  构建立体防洪(潮)排涝体系

  

  深圳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降雨规律和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设,决定了深圳防汛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内涝成因复杂,城市积水内涝问题难以杜绝,内涝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深圳通过不断完善规划体系,扎实推进工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措施为基础发挥精细化管理,加强应急防御处置和保障措施等多举措保障防治内涝灾情。

  自1994年第一版防洪潮规划实施以来,深圳市防洪潮、排涝规划文件不断完善,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增强城市内涝防治能力以及抵御极端天气灾害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新版《深圳市防洪(潮)及内涝防治规划(2021-2035)》针对城市防洪潮、排涝紧密联系的特点,开创性地将防洪潮、排涝统筹到一个规划中,以推动深圳建设水旱灾害防御“韧性城市”为目标,将深圳市按层级划分为10个流域水系,100个排涝分区,2931个排水片区,层层递进构建表层(海绵蓄滞设施)、浅层(河流、管网等)、深层(深层排水隧道、地下调蓄池等)相结合的立体防洪(潮)排涝体系。

  2014年“5·11”暴雨后,深圳陆续印发实施《深圳市防洪排涝整治近期计划》《深圳市防洪潮排涝新增项目建设计划(2019~2020年)》等一系列工作计划,以流域为单元,通过实施“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系统”“防洪系统”“防潮系统”五大系统工程,构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防洪潮排涝治理体系。

  

  打通管网管养“最后100米”

  

  在不断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圳在全国创新推行覆盖全市的“排水管理进小区”,打通排水管网管养的“最后100米”,破解建筑小区排水管网管养不到位的难题;持续开展排水管网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对老旧破损管网及时更新改造,遏制排水管渠塌陷进而诱发地面坍塌事故的发生;持续实行积水内涝点动态整治机制,力争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消除一处”;开展流域智慧水务调度系统建设,构建“厂、网、河、泵、闸、站、池、泥、库”全要素治理总图及联合调度系统,推动实现全流域防洪排涝“一张图”作战;厂、网、河、库“一站式”调度和设备设施“一体化”管控。

  深圳对存量积水内涝点严格按照内涝治理“三个一”制度(一点一方案、一点一专班、一点一设备),制定内涝点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责任人,落实应急值守人员、设备和措施,提前防控,及时处置积水内涝情况;推进全市建设标准化防汛仓库,配备足额防汛物资;强化专家库及抢险队伍建设,完善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和调拨机制,确保险情发生后充足、快速、安全、高效调运;不断提升积水内涝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深圳滨海城市台风暴雨多发、受风暴潮威胁大的特点,深圳印发试行《深圳市水务局极端天气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编制《深圳市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通过分析超标准暴雨、洪水及风暴潮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情况,提出水工程调度、应急抢险、人员转移路线等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防御能力。同时,深圳还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5·12”国际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的防洪防涝减灾宣传。

  

  01、02 统筹:南都记者 张小玲

  采写:南都记者 程昆 谢萌 张艳丽 曾海城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