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先行先试探索“深圳模式”金山银山又添“绿色保单”

深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改革落地,中国平安以“绿色保险+绿色平台”发挥金融力量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卢亮 08-03 00:20

  7月28日下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银保监局举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综合改革成果发布会。会上宣读了新实施的《深圳市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并举行了首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企业签约仪式。

根据《实施办法》,纳入深圳市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企业必须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如何为绿水青山加上“保险杠”成为聚焦点。现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富美达五金有限公司签订首批保单。同期,中国平安旗下智慧城市支持打造的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上线,成为深圳推行环强险服务的重要数字化平台。这些具体举措标志着,深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改革正式落地。

作为全国首个确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立法城市,深圳的这番动作引来各界瞩目。那么,对于深圳而言,这份“绿色保单”到底意味着什么样的时代内涵?深圳又该如何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深圳模式”?先行先试的背后,又有什么样金融力量的加持?在“深圳经验”的探路过程中,头部险企又如何扮演好角色,护航绿水青山,助力美丽中国?

首个环强险“深圳模式”落地,绿水青山有了“保险杠”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对一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而作为先行示范的深圳,早已未雨绸缪。

  据观察,深圳是国家环保部确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城市之一。早在2009年,深圳就在危险废物经营等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制度设计、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与本次环强险落地遥相呼应的是,今年3月,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绿金条例》)正式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绿色金融发展“深圳经验”。

  值得留意的是,深圳此前已经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写入这份《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全国唯一通过立法确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城市。

  面对全国第一张绿色保单,在本次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坦言,希望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深圳模式”,助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换而言之,这次环境污染强制责任综合改革,带着深刻的“先行示范区”的时代烙印。

  阐释这次综合改革的亮点,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岸标介绍,深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综合改革呈现以下四大亮点:一是突出强制性,配套制定《深圳市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对投保范围、保险责任等提出强制性要求。二是突出预防性,全面提升投保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三是突出保障性全方位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四是突出系统性,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落实。

  站在金融监管的维度,深圳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全面创新设计全市统一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保障范围更全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在保障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损害、应急处置与清除污染费用、法律费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应急责任补充费用风险保障,为实际应急场景中可能发生操作不当或应对错误导致的二次污染事故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将一般突发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害纳入保障范围,风险保障更全面。二是费率厘定更加科学合理,降幅显著。三是条款中明确风险防控具体要求。四是产品在深圳市统一实行,具有唯一性、强制性。

  可以说,从“强制”到“创新”,深圳作为全国唯一通过立法确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城市,无疑为绿水青山加上了“保险杠”,推动企业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为全国绿色金融探索了可以复制推广的“深圳经验”。

  

法律法规保驾护航,金融机构与时俱进

  

  实际上,目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无法突破的瓶颈。有业内人士举例,如制度基础薄弱、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保险公司环境风险服务不到位、保险产品不统一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毫无疑义,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综合改革,是深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圳在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全新探索和突破。

  那么,作为全国首个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的立法城市,深圳到底做了哪些探索和突破?

  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也需要金融行业的与时俱进。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那么中国平安就是积极的践行者,成为深圳先行先试背后的一股金融力量。

  在本次发布仪式上,中国平安参与了此次环强险的升级和实施。而深圳保险同业公会制定环强险条款费率,平安智慧城市支持打造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多维度参与,彰显了多方共赢效应。

  “我们目前已经推出了全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尤程明介绍,平安产险新版环强险深入贯彻监管要求,充分升级和优化了深圳市原有的环责险保障方案,解决了保障的内容不统一、责任设定不合理等核心问题。

  为提升环强险投保率,在银保监局及生态环境局的专业指导下,深圳保险同业公会制定条款费率,在对比全国各地环责险的保险产品条款,调研排污企业、环评公司的市场需求等前提下,对深圳市原有的环责险保障方案进行了充分优化。

  一个例证是,其首创了根据污染因子数据测算保额,改变传统环责险“一刀切”的定价模式,将浮动费率与企业自身污染情况挂钩,并调整累计赔偿限额。同时,扩大保障范围,增加应急责任补偿费用,更有效地帮助深圳企业提升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环境污染处理等能力。

“金融+生态”渐入佳境,智慧环责险平台赋能绿色经济

  

  但是,环保责任是一种生态体系,光在产品上突破创新因地制宜依然不够。此时,借助平台力量的赋能,也呼之欲出。

  为助力深圳启动和推行环强险,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平安智慧城市打造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解决传统模式下企业经营者投保意愿不足、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弱、政府部门监管难到位等难题,实现多方联动,共建生态文明。

  平台如何发挥效应?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高孟轩介绍,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包含智慧环责险投保系统和智慧环责险服务系统。企业用户通过平台可实现“千企千面”保费测算、选择保险公司、项目概况查阅和保单查询,同时享受监测设备在线预警、环保管家咨询、环保培训、企业环保风险档案等多方服务。保险公司通过平台可实现投保数据统计、投保单位风险分析和业务管理。监管部门则可通过平台实现智慧化监管,实时掌握企业投保、续保情况,据此推动相关惩处和激励政策。

  得益于平台的大数据支持,深圳企业生产流程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将得到清晰、明确的参考,帮助投保企业将事后污染处理前置为事前污染防治,减少企业出险,也帮助保险公司控费。此外,平台还将数据报告推送至深圳相关政府部门,配合深圳政府逐步实现在环保领域、税务领域、信用信息领域、绿色信贷领域等的联合激励,激发相关企业的投保意愿和积极性。

  ◎声音

  此次全面创新设计全市统一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产品,具有保障范围更全面、费率厘定更加科学合理、唯一性、强制性等诸多方面创新。——深圳市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范君宁

深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改革落地之后,市生态环境局将动员和组织纳入强制投保范围的企业投保,力争2021年9月底前实现名单内所有企业应保尽保,足额投保。同时,不断完善配套制度和标准规范,探索构建综合、立体、系统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助力企业污染治理和风险防控,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岸标

平安智慧城市打造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解决传统模式下企业经营者投保意愿不足、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弱、政府部门监管难到位等难题,实现多方联动,共建生态文明。——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高孟轩

  观察

  透视深圳先行先试背后的金融力量:

与“碳中和”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平安千亿级“KPI”背后的时代远见

  

  实际上,这次绿色保险的签约落地,正是中国平安全面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一个微缩影。助力绿色经济,早已成为平安的战略要义,折射了一种穿透时代的远见。

  早在今年4月,中国平安宣布全方位升级绿色金融行动,响应国家碳中和目标,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平安还宣布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其掌门人马明哲领衔该委员会。

  十九大以来,“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一并列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中央到地方工作的重要导向。

  与国家战略相得益彰,平安披露了全面升级的千亿级绿色金融的“KPI指标”,承诺未来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险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到2025年,中国平安力争实现投资+信贷规模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

  在绿色保险方面,一组数字成为焦点:平安产险为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提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保险保障保额高达61.19亿元,截至目前,平安产险承保三峡集团绿色能源项目已累计超过350个,保障金额超4000亿元。

  近年来,中国平安联合旗下金融和科技公司,积极以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绿色服务等实际行动,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专家看点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共识,前景广阔。”一些业内有识之士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深圳《绿金条例》出台后,这种支持不再是短期的政策优惠,也不再是简单的“红头文件”,而是写入法律法规层面的硬规定。这也使得继续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有了更强的依据和支撑,能够形成更有效的、更持久的良性循环。

  毫无疑义,在业界看来,作为先行先试的深圳,由传统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规定,绿色金融在硬支撑、硬约束下,必然会引领更多金融机构把绿色发展融入日常业务,推动形成更专业、更系统、更高效的绿色金融发展格局,也会让绿色金融更好地赋能污染防治攻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统筹/文字:卢亮

制版:戴越 肖美连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