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引领矩阵 深圳将形成新的文化竞争优势
众专家热议如何推动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走出“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


正在展出的2021深圳设计周深业上城主展场现场。
新时代深圳文化产业未来路在何方?如何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本报持续关注这一话题。有专家表示,未来,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征程中,深圳若能进一步自觉主动地借助现代产业手段,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充分激发广大深圳文化企业,乃至每个市民的文化创造力,切实发挥深圳的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创新优势、资本优势和高科技优势,进行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完全有可能推动深圳文化产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走出自己的“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形成新的文化竞争优势,在大幅提升深圳文化竞争力和城市文化形象的同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深圳应有的贡献。
机遇:
“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正全面重塑着文化产业生态
回溯深圳40多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毛少莹将其总结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的萌发期(约1980—1992年);市场导向为主,外向型经济、高科技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自发成长期(1992-2003);政府导向、市场驱动、科技助力三重作用下的高速成长期(2003—2018年左右);以及迈向建设粤港澳大“人文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新阶段(2018左右—2035年乃至更长时间)。
毛少莹介绍,2020年1月1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办发[2020]3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未来“深圳应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高水平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深圳成为……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作为《意见》的配套政策,深圳市政府还同步出台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办法》(深府规[2020]2号文),进一步规范完善对文化产业的资助、奖励等多元化扶持引导措施。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其划时代的深远影响,改变着文化经济面貌,给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正全面重塑着文化产业生态。深圳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融合:
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深圳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那么究竟新时代深圳文化产业未来路在何方?如何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周建新认为,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文化创新。
具体举措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深圳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建文化产业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市、区成立独立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简称文产办)。然而,近年来深圳市文化产业的独特地位不再,区一级的文产办通通被撤销,其职能或被合并或被裁减。制度创新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深圳市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敢闯敢试,先行先试,与时俱进。
进一步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深圳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圳市率先提出的“文化+科技”发展模式在全国具有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明显优势,但主要还停留在文化与科技的简单相加,未来应将“文化+科技”朝着“文化×科技”转变,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相融。深圳具有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优势,然而,目前能将5G、大数据、云计算、超高清、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企业并不多见,大多数处于文化科技的浅显融合状态。
因此,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应成为今后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核心还在于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集中体现了数字科技能力以及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能力,将VR、AR、3D、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融入文化产业,从原来的“文化+”发展模式提升转变为“数字文化+”模式,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有效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创新模式以及消费模式,促进深圳市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形成深圳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
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深圳在文化产业“新基建”中先行先试
在实施深圳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方面,毛少莹提出诸多建议。她表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所谓“三期叠加”,是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优化,投资对经济的刺激效应减弱。在此背景下,推动“新基建”(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热点。“新基建”的显著特点就是“数字基建”。上述建议提出的,研制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评估的过程,有望成为发挥深圳科技优势,尤其是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推动深圳在文化产业“新基建”中先行先试的突破口。
积极参与我国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再建新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即国家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在互联网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甚至形成相对领先的态势。深圳在这方面有相应的技术发展优势,但就文化产业领域看,受限于文化内容、文化量化指标、文化数据等的缺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行业相比仍较为滞后。从全国的情况看也是如此。深圳正率先全国全面进入5G时代,在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文化产业数据库以及开展产业质量评估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与以“腾讯”等为代表的深圳互联网文化企业合作,以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搭建深圳文化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搭建文化信息技术的国家级平台,则深圳将在已有文博会、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五个国家级平台之外,再参与建立第六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即国家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大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的建设,在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更好发挥协同效用,大大提升深圳的文化资源凝聚力、综合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毛少莹表示,创新是深圳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深圳颁布的文化产业政策也将创新当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议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深圳关于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机制和合作创新机制。支持各文化企业探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引导推动深圳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创新技术工程、文化创新设施建设,提高重点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培育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若干本土文化与科技融合型领军企业及一批文化与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营造深圳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