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周“五岁”:擦亮设计深圳主义 引领中国设计“出海”
“设计之都”尝试站在国际先锋城市前沿,构建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

第五届深圳设计周主展场深业上城现场。
1月3日,第五届深圳设计周闭幕,这是一场关于“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的前瞻式设计盛会。它具备先锋的属性,是设计的深圳主义的具体呈现;它打造“设计的派对”“前沿的展场”“创意的荟聚”,是设计理念融合城市精神的话题输出;它首次走出展览馆,走向城市商业空间,构建开放式的展示场域,与市民生活形成互见的风景;它“跨年”举办,10天展期里观展人数突破40万人次,展现出设计之都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它首次实行联合策展人制度,全部任用深圳本土设计师做策展人,是深圳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真实体现;它锻造城市形象与符号体系,让深圳凸显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象征意味。
自2017年创办以来,深圳设计周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博览会,它是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面向未来的具体举措,它尝试站在国际先锋城市的最前沿,构建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将中国顶层设计与顶级设计视觉化、形象化、场景化、生活化。设计解决问题,设计也呈现美好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演进轨迹
深圳设计周五年实践 锻造国际文化名片
如果要写一部深圳的文化演进史,深圳设计应是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一章。深圳40多年的现代城市演进轨迹,设计是其中一条可触摸到的金线,从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引爆,到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珠宝设计等各设计形态几何级的增长,“深圳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动能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最终汇聚成“设计之都”的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是产业引擎也是创新的驱动力,40多年来,它持续对深圳的城市产业、文化、生活、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推动。
深圳设计周诞生于2017年,那一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正是看到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即将显现,深圳作为湾区的核心城市与引擎,作为国内最早的“设计之都”,开始了在设计领域打造国际文化名片的擘画。深圳市政府极具先见性地推出“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奖”这一国际性、城市级文化活动,使“设计之都”深圳更是多了一双振翅高飞的翅膀。
首届深圳设计周的主题为“面向未来的设计”,举办了包括设计·未来主题展、“设计双城”深港设计展、全球设计之都邀请展、深圳环球设计展、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深圳馆回顾展等45场活动,分为创新、生活、交流、视觉、体验等五大类。可以说深圳设计周一诞生,便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尝试站在众多国际城市设计周肩膀上的重量级文化品牌。第二届深圳设计周主题为“设计的可?能!”,来自美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名设计师参展或参会,参展作品超过2500件,这一届开始颁发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并首次引入“主宾国”概念,意大利受邀成为主宾国(2019年的主宾国为英国),深圳积极拥抱国际先锋城市,极大地提升了深圳在全球设计界的专业地位和话语权。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双区”驱动模式为深圳设计描绘了更大的蓝图。这一年的深圳设计周主题为“设计可持续”,“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展”在这一届设计周上隆重推出,成为关注焦点。
第四届深圳设计周以“云上设计,创意无限”为主题,来自海内外20个国家和地区的33家设计机构、800名设计师与数以百万计的网友一起在“云”上共襄盛事。这一届“深圳设计40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最热关键词。特别策划“深圳设计40年:时代的力量”专题展对深圳设计发展之路进行了梳理。
如果说历经40年发展,深圳设计的概念已与这个城市形成一种共生关系,那么深圳设计周作为国内设计周的标杆与深圳设计“出海”的一个重要抓手,历经五届的积累与发展,作为国际文化名片的效应正在增长,正在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设计的全新视窗。在深圳设计周上,能看到中国知名设计师的最新创作实践,亦能看到国际知名设计师在自身领域的探索与掘进。最前沿的设计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使深圳设计周正在以一种共融的方式架设中国设计出海的桥梁。
路径探索
《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宣言发布 展示“设计之都”的使命与担当
第五届深圳设计周,以“设计解决问题”为主题,回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可谓一种设计本位化与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自2008年,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深圳设计的国际化之路就一直未停歇,深圳设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可谓一个硬币的两面,两条路径通向同一目标,就是让世界看见与更好的认知中国设计。在全球化时代,好的设计是全球大品牌不二的支撑点。在后疫情时代,本土化的需求问题更是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本届深圳设计周的主题,可谓恰逢其时的一个命题。
本届深圳设计周的出发点与立意,就是结合数字化、全媒体、后疫情的时代背景,顺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从“解决问题”出发,多维度深入探索城市与生活的多元设计解决方案,彰显“中国设计、深圳识见”。
在2021年12月25日举行的第五届深圳设计周启幕式现场,当《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宣言发布,这一意图就更清晰地展露无遗。
宣言中表示:“我们要解决疫情笼罩下,社会关系与形态转变,如何探求随之改变的生产居住、空间环境的新模式、新组合。我们要解决高密度多风险限定下,如何实现大城市的安全韧性,资源紧约束下的幸福获得。我们要解决悠远富盛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如何对接当代,融入世界,焕新魅力。我们要解决数字化世界渐近渐密渐深,新技术不断打开的新视界,如何连接和达成现实的此岸。我们要解决日常器用的升维赋能,如何让生活更便捷幸福。我们要为年轻人做设计,为老人和儿童做设计,为身处困境者做设计,为动物和植物做设计。设计成为生活方式,设计即为价值尺标。”
这是本土化的需求,同样也是全球语境中,不同人群所面对的困境,设计作为通向美好生活的实用的艺术化路径,它正承担着这样的功能。这一宣言也充分展现了深圳的使命与担当。它是高蹈的趋势与未来目标,也是极接地气的贴地飞行。
宣言中这样表述了深圳在设计领域的城市雄心:“以一座城市的鲜活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生动阐释,过去的深圳,伴随着高速发展,培育和集聚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国设计新力量;今天的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正以崭新的视界和怀抱,积蓄设计的新动能。深圳设计周打破设计行业壁垒,把握世界设计发展的潮流趋势,呈现融合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实践和创新价值。深圳设计周汇聚设计人才、观点、业态、产品、空间,构建可持续、可生长的平台,以深圳设计识见与实践,发出中国设计对接、融入、引领世界前沿的声音,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新路径新力量新能极!”
策展人韩家英表示,《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把深圳未来设计要做的事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高屋建瓴地勾勒了未来深圳设计周的轮廓,表达了明确的深圳态度。策展人张宇星认为,从中国城市设计周的现状看,设计周需要反思,《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的发布体现了深圳人敢为人先的勇气,敢于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需要有声音发出,《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不是价值输出,而是价值输入,需要有一个声音给深圳自己一个提醒,将来应该这么去理解设计,同时它也是传递给深圳市民听的,设计周要承担起与公众交互及设计教育的功能。
当然,这一宣言也让人想起1989年日本名古屋建市100周年时发表的《设计城市宣言》,那篇宣言有如一剂强心针,为名古屋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奠定了根基,激发了各行各业的设计创意,使其“一步步成为在文化、经济、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等方面都遥遥领先的‘设计之都’”。《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宣言能否起到同样的功效,当然还需时间的沉淀与观察。
本土化
设计师、艺术家打造超级符号“S”,展现“最深圳主义”的设计周
纵观本届深圳设计周,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深圳主义的设计周。
长久以来,深圳主义者在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上已成为深圳文化的主流。而本届设计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深圳本土化的倾向。
首先是四位联合策展人韩家英、刘晓都、张宇星、高少康,虽然是来自不同的设计领域,但都是深圳知名的设计师。韩家英、刘晓都、张宇星都具有鲜明的深圳立场,善于站在深圳的城市视角,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提供具有深圳现场的设计及策展方案。作为香港设计师的高少康,在深圳也生活了很多年,同样呈现了本土化倾向,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语境下,他亦代表了连接大湾区的新生力量。
策展人之一韩家英,是国内知名的平面设计师,他也是本届设计周视觉形象的设计者。他给设计周的视觉形象做了改版和升级,大胆地选用了桃红色作主色调,并呈现了个全新的大“S”形象。韩家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创作这个S,我目的就是希望把深圳设计周变成一个在深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设计周。而不是说反正别的城市有,我们也要搞一个设计周就完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结果。那现在我们做的,其实目的是要把这个超级符号打出去,让别人记住。”
打造超级符号“S”,可谓本届深圳设计周的一大亮点,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师“S”超级符号邀请展邀请了30位设计师与艺术家,围绕深圳城市形象,展开自身的艺术话语创作与书写,以“海报”与“装置”两种形式,对深圳设计周和深圳城市形象进行品牌化塑造。邀请展中深圳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居多。他们以自身的深圳体验将深圳形象凝聚在符号“S”的创造中。
如艺术家周力的公共装置“桃花源-S”将深圳的自然、人文与城市气质凝聚为一个整体,作品的整体造型与线条犹如一只正在跃起的神兽,既有抽象之气韵,又有时尚的律动,表现了深圳柔美与刚毅并存的城市气质。
香港设计师吕达文的装置设计“S+City”展现深圳“开拓生长”的精神面貌,错落的形态就如不断生长的城市高楼,并呈现出超级符号“S”。吕达文表示,该作品的起点来自对深圳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解读,“回形针”和“书签”是在书籍阅读中“解决问题”的经典设计,他通过相同的“折”手法对回形针的形态进行解构,以得初始的“S”形态,并结合被提炼出的“深圳天际线”,成为展现深圳精神内核的超级符号“S”。
艺术家沈少民将他的“S”命名为“刻度”,他将S做成一个钢板尺,用刻度展现设计的严谨,用S弯曲的形态呈现他对深圳感性的艺术象征。而本届展览策展人之一、设计师高少康的S干脆就直接命名为“这很深圳!”,他以眩目的色彩与象征性的笑脸符号,围绕深圳首字母的缩写展开创作。他认为在这种视觉表达呈现上,就很“深圳”,冬天都像夏天,热热闹闹,一闪一闪的。
当然本届设计周,还有众多体现深圳主义,渗透深圳经验的作品,如朱志康作品《鲲鹏》、刘晓都都市实践工作室作品《探索的田野与瞭望之塔》、韩家英作品《甲乙丙丁——传统符号的设计实验》、张达利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苏芷庭的作品《你是谁?》《无用之用》系列等,这些作品有些从空间形态对深圳设计未来予以展望,有些将中国传统文脉与图示转化成现代设计语言,有些从人与城市的关系带出人的本体化哲学思考。作为展中展的“砖瓦之间:深圳建筑特展”与“走向新校园”进行时——“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更是深圳创新精神的体现,传达出深圳在公共建筑设计上的超前意识与独具深圳性的城市气质。
拓展空间
“设计解决问题”也呈现美好生活
从策展人到具体的参展作品,再到主展场中众多的展中展,以及分布在城市不同场域的星展场,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展现出“中国设计、深圳识见”的立场与态度,而设计周期间举办的八场主题论坛更是有的放矢把设计的话语拓展到思想空间。
主办方表示:“这八场主题论坛针对设计解决问题,从城市应急、疫情下城市规划如何更安全等城市设计主题展开深度对谈;围绕中国原创设计、中国未来设计教育等课题开展讨论,给予未来青年设计师启发和思考;结合当下深圳品牌的影响力,探索设计如何更好地驱动品牌,重塑深圳品牌的全球价值。”
1月3日,最后一场闭幕论坛《设计:在解决问题和想象世界之间》在深业上城主展场举行,著名策展人崔灿灿与本届深圳设计周四位策展人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崔灿灿表示,本届设计周有种质的改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团队,在展览构架上首先激起了观众的好奇欲,四位深圳本土著名设计师担任联合策展人,是展览流量的保证,也让这个展览具有了历史意识与作品意识。
众多深圳市民赶赴深业上城主展场看展,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任珺就是其中之一。看完展览后,她有种获得的快乐与兴奋感,她向南都记者表示:“设计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实现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在深圳设计周上可以看到诸多种力量在联合行动,正是这种合力才产生了美好的效果。深圳设计周促进了市民近距离接触优秀的创意作品,在审美体验中加深对设计意识的感知。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不仅需要跨界集成多种知识要素,而且也是科学地解决社会乃至日常生活诸多问题的创新方法。其中腾讯在设计周上推出的《2021中国艺术公益白皮书》、‘新校园行动计划‘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今年的主题是‘设计解决问题’其实跟每个市民都是息息相关的,设计对产业、文化、生活、创新的驱动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设计解决问题,设计也呈现美好生活。回溯五届深圳设计周的历程,从中可看到深圳对国际设计话语的主动构建,亦可看到深圳设计在本土化的发掘上的积极作为。第五届深圳设计周的诸多尝试(如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将采用全新的奖项设置:设两个全场大奖,即国际先锋奖与中国力量奖,设十个年度新锐奖,分别聚焦全球、国内和海内外的设计新力量,让深圳汇聚国内及全球设计师目光,成为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设计主题商旅目的地)意味着未来的深圳设计将继续起着汇聚优质资源与设计力量,引领中国设计出海的重要作用。
07—08版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声音
本届深圳设计周的主题“设计解决问题”,它不仅体现了设计跟城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设计作为一种学科和社会功能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我应该主动地去做什么,不然设计就是一个接活的,至少在今天的设计展览里面,看到了一种历史雄心。
——著名策展人崔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