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圳市青少年急救课程发布

课程暂时仅接受学校、社区团体申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榕 01-21 00:20

  AED民生项目已完成五期共7500台AED配置工作。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南都讯 记者李榕 每年1月20日,是我国的“120急救日”。每年这一天,深圳市急救中心都会向市民开放,请大小市民朋友参观120调度大厅、了解各种类型救护车、学习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今年由于疫情,市民开放活动取消了,但还是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媒体见面会,由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发布了一个好消息——深圳市青少年急救课程正式发布。

  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三个系列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指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2021年,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国内暂无体系化、技能演练为主的青少年急救课程情况下,在已开发深圳市高中阶段军训卫生与救护培训课程基础上,联合学校教师、心理学家、青少年社团组织者、急救专家等各领域专家团队,针对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特点,精心打造出了一系列青少年急救课程,并将联合深圳各个区教育局,以学校常见意外伤害事件为导向,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深圳青少年的自救互救能力和社会责任常识。

  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小学阶段一(7~9岁)、小学阶段二(10~12岁)、初中阶段(13~15岁)三个系列,主要聚焦深圳市青少年在家庭、学校、道路上这“三大生活场所”中,可能遇到的失去意识、异物卡喉、触电、一氧化碳中毒、跌落及碰撞、大出血、中暑、烫伤、溺水这“九大危急场景”所需要作出的应急处理。课程把青少年设定为以上危急场景的第一目击者,在遭遇场景中可能致残致命的紧急情况时,按照不同年龄段给予不同的急救指引和急救程序来展开力所能及的救助。每个场景基本包括:如何觉察危急场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如何正确呼救、如何判断伤患情况、如何向成人求救、如何拨打120、如何协助或实施胸外按压、海姆立克法、止血按压等、告知亲人并为自己点赞。

  课程暂时仅接受学校、社区团体申报,重点依托全市12个急救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同时发展学校(校医或体育老师)、社区社工等符合资格者成为课程培训导师。授课以“一播、一演、一练、一测、一选”形式开展。“一播”,即按照不同场景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建立初步认知,启发学生进行场景关联。“一演”,即老师在场景中演示和示范,构建场景感和真实感,促进经验的积累和迁移。“一练”,即老师带领和指引学生在场景中分组练习流程。“一测”,即学生独立进入场景,按程序测试一遍。“一选”,即选出优秀学员,树立榜样、增强持续学习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编制了场景式练习手册,由家长在家监督青少年完成后交回学校老师,同时加入了青少年参与急救后的应激心理辅导(积极思维及积极心理引导),要求家长共同参与其中。

  “120”去年抢救病人219976人

  

  媒体见面会上,周强还对2021年深圳急救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2021年,全市76家网络单位的102个急救站、205辆救护车、3000多名医护人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急救任务。日常院前急救方面,深圳“120”全年共受理电话1211539次,受理电话数比上年同期增加14.69%;接警量为1210559次,同比增加14.81%;共派车257081次,同比增长13.98%;空诊14473次,同比增长83.69%;空诊率7.22%,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47%;抢救病人219976人,同比增长了11.40%。

  疫情防控转运方面,深圳“120”全年共为核酸阳性病例转运调派负压救护车340次,为高危人群调派负压救护车6653次,为呼救原因为发热、咳嗽、呼吸道等症状的患者派车14862次,为机场、口岸调度派车471次,为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患者派车330次,为转送隔离酒店和管控小区派车2981次,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核酸阴性患者转出派车9次。另外,全年共完成各类医疗保障任务183次,承办及协助完成应急演练共计23次,启用智能的救护车“无忧避让”管理系统记录2457辆主动避让和98辆不避让救护车的社会车辆,受理815单非急救医疗护送业务并调派7家单位的10辆12320救护车完成转运任务。

  

  AED成功救治37人,已完成五期配置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备受瞩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AED)民生项目已完成五期共7500台AED配置工作,这些AED已参与现场抢救126次并成功助力救治37人。其中,有16人为2021年由市民用公众场所的AED救治。

  南都记者同时了解到,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深圳不断在公共场所配置“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现全市各区共有14158台AED。深圳在公众场所安装AED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助力建设社会急救新体系。

  2021年,深圳市急救、血液和信息三中心信息化综合办公大楼已如期封顶项目,预计2022年8月可交付。接下来,周强表示,深圳将建成统一指挥、集中管理、高效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急救中心,满足深圳市民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