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创投机构仍在洗牌 卡脖子环节将是投资重点

围绕湾区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国产替代思考投资方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洋 03-01 00:30

  更多“首席”观点,请继续关注南都《湾区大钱进》之洞见湾区资本连线解读。

  2019年6月,科创板注册制落地;2020年4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2021年9月,北交所注册成立。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动作频频,不断向着“深水区”迈进。政策东风起,疾风知劲草。资本市场改革释放制度性红利,也在倒逼创投机构不断迭代升级,重塑创投行业新价值。也唯有那些真正服务行业、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创投机构,方能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

  2月27日,时代伯乐执行事务合伙人周波做客南都《湾区大钱进》栏目,他表示,这些改革举措对创投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便利了企业上市的通道,丰富了投资项目退出的渠道。“但我认为,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更大的是挑战。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一方面服务国内,另一方面是要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

  创投机构投资阶段前移、能力需更聚焦

  南都:近两年来注册制落地、创业板改革、北交所成立,资本市场改革的举措非常多。据您的观察,这给整个创投行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周波: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越来越大,个人投资者的比例不断降低,资本市场也更为成熟理性;一二级市场的差价逐渐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创投机构再单纯的谈IPO的数量没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投资的不好,即便所投企业上市,也未必能得到回报。

  其实在国内资本市场不断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趋势:

  一是投资阶段前移。以前去投一个Pre-IPO的项目,上市可能就有十几二十倍的差价,但现在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想保证有十倍或者更高的回报,投资阶段必须要前移,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涉足中早期,甚至天使阶段的投资。

  二是创投机构投资项目赚钱会越来越难。以前一二级市场差价大,机构只需要投资比较成熟的企业就可以得到回报,对成熟企业的研究和判断也相对更简单容易。如果投资阶段往前移,很多企业可能没有营收和利润,只有产品的雏形,很难判断这个企业将来是否能上市,这对投资机构在产业研究和产业理解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投资机构在投资领域上越来越聚焦。“撒胡椒面式”的投资越来越不被认可,以前我们单纯地做财务投资,不局限于某一两个行业,五大行业、十大行业,甚至全行业都关注,核心点是企业能够上市。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对于产业理解和研究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在投资的领域上做减法,砍掉一些不擅长的领域。

  创投机构还处于洗牌的阶段

  南都:在2019年、2020年,一直有“资本寒冬”的说法。您对当下创投行业的生态或所处的状态做怎么样的判断,钱在流向哪些方向?

  周波:我并不太认可“资本寒冬”这个说法。与其说资本寒冬,不如说冰火两重天。这几年创投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金和优质企业的资源都越来越向头部机构或有特色的机构集中,对于这部分机构而言不是寒冬。对于部分没有特色或投资能力等方面比较靠后的机构而言却是寒冬。所以寒冬不是对整个行业的寒冬,而是对部分投资机构的寒冬。

  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中国的创投行业经历了几年洗牌,但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成熟,以及中国迈入经济中低增速的大背景下,创业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同时,我们认为5-10年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新增量会变得很少。如果新增的上市公司很少,甚至没有,意味着创投机构的退出渠道基本封闭,创投机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会随之大幅减少。但现在创投机构还处于洗牌的阶段,不排除未来洗牌会更加的猛烈。

  南都:时代伯乐是一家深圳本土的创投机构,现在大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对于创投机构而言,你们关注的重点会不会出现变化?

  周波:我们一直都围绕ICT、医疗以及消费领域做投资,总体来讲,我们关注的赛道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会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在大的赛道方面,我们更多投入在ICT和医疗领域。在消费领域一直保持着对行业的研究,但真正出手极少。

  在细分赛道上,一般是根据市场空间、渗透率、国产化率等维度进行细分赛道的选择。从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每年都会做出相应的细微调整,未来3-5年内可能受影响会比较大的行业或者细分赛道,我们会提前进行一些规避。

  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南都:如今大国的科技博弈异常激烈,你们会重点关注国产替代的投资赛道吗?

  周波:国产替代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国产替代方面的投资。

  专精特新的概念在去年热度很高,我们认为,在中美博弈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专精特新四个方面对中小企业非常重要。随着中美的博弈从最初的贸易摩擦转变为技术封锁,中国企业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高精密机床等高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高技术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核心技术和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最优方式之一。

  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政府高层不断地提及专精特新,体现出国家对这类企业的重视,而专精特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国产替代。

  我们认为,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从强调效率逐步转向强调安全的情况下,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是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重要的考量因素,国内各行各业的国产替代一定会迎来非常好的发展。

  南都:未来,深圳会不会在专精特新的赛道或者说国产替代的赛道有更多的机会涌现?

  周波:肯定会有。对于创投机构而言,一方面,专精特新是未来很重要的投资方向。另一方面,深圳处于大湾区,国家以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大湾区进行战略定位。作为深圳本土的投资机构,国家已经为我们制定出投资方向,即“创新”二字,所以创新是我们未来投资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首先,在具体的赛道上,湾区一体化的推进加强了大湾区独特的区域优势,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会不断的提升,所以在人工智能,数字化、信息技术等方面会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个方面存在较大投资机会。

  其次,在生物医药方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追求,这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医药方面也有较大投资机会。总体而言,围绕创新和国产替代思考投资方向,对行业进行仔细梳理和研究,发现可能存在卡脖子环节的方面,这就是我们的投资重点。

  创投实现社会资本在产业中的优化配置

  南都:有说法称,硅谷早期得益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资本助力,所以才有硅谷的今天。如今的深圳,包括整个大湾区,也具有“硅谷”气质。您认为,我们的创投力量应怎么样更好地助推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周波:创投机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现社会资本在产业中的优化配置,所以创投机构要明确服务于国家的战略。

  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第一,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的培育和扶持更多的优质企业发展壮大,这是最大的贡献;第二,投资机构要积极地投身于地方政府的产业升级,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引入更多的企业来深圳或者湾区发展;第三,创投机构可以积极为产业发展献言献策,参与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

  南都:2022年开局,希望您能够站在创投行业的角度给我们做一些展望,未来如何去布局抢抓湾区的建设机遇?

  周波: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顺应趋势,无论是创投行业的趋势,还是要投资的赛道发展的趋势;还要勇于变革,无论是投资理念、投资策略,还是公司内部的组织都要勇于去变革,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实习生 白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