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非机动车乱停放、挤占人行空间如何解决?

交通部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计划采取建筑配建停放设施为主、路侧停放为辅的策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小玲 03-10 00:00

  龙华启动共享单车定点停放,文明停放比例提升,市民点赞。

  非机动车的停放场地成为深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近日答复市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已累计施划路侧自行车停放区近3万个,全市轨道站50m内自行车停放区覆盖率达100%。未来深圳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计划采取建筑配建为主、路侧停放为辅的实施策略,并在规划审批层面予以刚性约束。

  代表建议

非机动车的停放场地迫切需要解决

  

  近年来,共享单车已逐渐成为深圳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原特区外区域,由于公共交通服务未能完全覆盖社区最后一公里,电动自行车也是市民出行的方式之一。除了设置非机动专用行车道解决非机动车的路权问题外,非机动车的停放场地也成为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旅游区基本上按标准建设了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外,大型医院、地铁站出口等基本未配套建设专用的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导致大量的非机动车在医院门口和地铁站出口人行道就近停放,存在一系列问题。深圳市人大代表苏毅曾走访调查了宝安区的九大公立医院门口和地铁11号线沿线站点出口的非机动车停放现状。除了部分医院设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地外,大部分医院仅在医院门口人行道划定了非机动停车区域,而且无人引导规范停放和管理,普遍存在乱停乱放情况。

  而地铁11号线沿线地铁站均在人行道划定了专门停放区域,新安、西乡等城区区域的部分地铁出口设有义务工作人员引导规范停放,能基本实现有序停放;福永、沙井等片区的划定区域无法满足停放需求,地铁站出口处大量的共享单车与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而且无人引导管理,已经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城市形象。

  为此,在去年深圳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苏毅建议,参照沙井街道办事处做法,在现有地铁沿线站点出口处、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设施周边,配套建设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地。在未来规划建设医院、轨道车站、旅游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附近,应严格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设置或预留停放非机动车辆的场所等。

  部门回应

  原特区外乱停乱放、挤占人行空间问题显著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早期城市交通重点关注小汽车快速增长,道路路权和停放空间的资源分配也侧重于小汽车。自2016年底以来,随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以及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兴起,以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为代表的非机动车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据初步统计,深圳目前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备案数约40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低于350万辆。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以宝安、龙华、龙岗为代表的原特区外区域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占人行空间问题尤为显著,已成为广大市民重点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

  

在规划审批层面予以刚性约束

  

  近年来,面对切实的民生诉求,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重视补齐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及管理短板,科学合理推动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正会同市规自局修订《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共同印发《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未来深圳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计划采取建筑配建为主,路侧停放为辅的实施策略,并在规划审批层面予以刚性约束。

  

已施划路侧停放区近3万个

  

  另外,编制出台《深圳市自行车停放区(路侧带)设置指引(试行)》及《深圳市道路设施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版)》,规定了路侧带自行车停放区的设置要求、设置形式以及停放标准。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应设尽设”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联合各部门围绕轨道站点、常规公交站点、居住区、重点商圈、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利用路侧及绿化空间等施划路侧自行车停放区,已累计施划路侧自行车停放区近3万个,全市轨道站50m范围内自行车停放区覆盖率达100%。

  

约40万辆共享单车定点停放率95%

  

  为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引导行业企业在全市推进定点停放工作。要求互联网单车安装北斗高精定位设备,采用基于北斗的高精定位技术对停放区位置进行精准采集,在线上建立与线下停放区相匹配的电子围栏,通过入栏结算的方式,规范用户停车行为。目前,全市约40万辆共享单车已全部安装北斗高精定位芯片,共享单车定点停放率达95%。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正探索建立涵盖交通、城管、交警以及各运营企业在内的共治、共管的非机动车管理模式,规范轨道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出行和停放秩序。正会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交警局,拟联合印发《加强深圳市轨道站点周边风雨连廊下方步行通道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长效协作机制予以解决。

  

研究高品质立体自行车停车库的可行性

  

  针对既有轨道站点周边非机动车随意停放、慢行条件不佳的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开展轨道3、4号线三网融合效果评估及改善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差异化制定改善措施,提升接驳环境。针对新建轨道线路,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提前谋划,结合地铁施工同步编制交通接驳设施规划,在新开通的轨道三期及延长线,共推进实施自行车停放区194处;在未开通的轨道四期及调整线路中,共规划自行车停放区650处。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拟借轨道四期建设的契机,重点针对非机动车接驳流量大、空间受限的轨道站点、交通枢纽等场所,探索研究高品质立体自行车停车库的可行性,多渠道增加共享单车停放设施供给。

  

拟规定特定建筑物强制配建停车场

  

  此外,各区结合日常工作,探索多途径精准、合理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供给。例如,福田区组织业务部门、街道办、社区、物管、设备商等进行停放区设置场地调研,已摸排1000余个停放区需求点;罗湖区通过收集各街道、单车企业对非机动车停放区的施划需求,并结合现场调研,在地铁站沿线出入口、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设施以及主、次干道等场所,全面施划自行车停放区457处等。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还联合市规自局对《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进行修编,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学校、医院、轨道站点、交通枢纽等建筑物应强制配建自行车停车场。各区后续将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督促建设单位设置或预留非机动车停放泊位。

  

规范共享单车、私人电动自行车有序停车

  

  针对共享单车,一方面街道办对城中村、商业街、轨道站点等区域非机动车辆停放秩序进行巡查督导;一方面联合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加强路面巡查力度和巡查频率,强化辖区热点区域的定点运维及车辆动态跟踪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区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置、主动作为。

  针对私人电动自行车,各区一方面充分调动区城管局、交警支队等市容巡查及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区能动性,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或义工在城中村、医院、商业街、轨道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公共设施场所周边进行宣传引导,规范居民有序停车。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