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银保监发出“涉疫”防诈警示 当心有人借“流调”骗钱
近期,深圳市疫情出现反复,一些金融消费骗局也浮出水面。对此,深圳银保监等监管部门为提升消费者“涉疫”防诈防骗意识,也频频发出疫情防控期间防范诈骗的风险提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借助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契机,南都记者梳理了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官方名义实施诈骗的骗局和官方提示,为深圳市民保驾护航。
骗局起底
冒充P2P平台客服拉你进“QQ清算群”
近期,国家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发现,部分网站、微信群、社交媒体账号等冒充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号称官方回款渠道,引诱P2P网络借贷机构出借人缴纳保证金,企图实施诈骗,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这些诈骗手法究竟长啥样?据悉,第一步是诈骗分子冒充P2P平台客服,将投资人拉入所谓的“QQ清算群”。第二步以清退投资款项为由,诱导受害人添加微信,并要求下载所谓的回款APP。第三步是引导下载此类APP后,以缴纳税费、解冻保证金为由骗取投资人钱财,充钱即受骗。
针对这些情况,深圳银保监局日前发布“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冒用官方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称,中国银保监会及深圳银保监局未设立或授权设立P2P网贷机构回款渠道,有关网贷回款信息请通过网贷机构官方渠道或当地网贷整治办获取确认,切勿轻信不实信息。值得留意的是,中国银保监会及各银保监局依法依规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不会向消费者索取费用或者要求缴纳保证金。
“接种调查员”以流调为由收集个人资料
大家齐心抗疫期间,也有不法分子打着“疫情”的幌子行骗。近期有骗子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被骗人为好友,被骗人在填写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后,银行卡内的钱却被骗子转走。
深圳银保监局提醒,谨防不法分子打着“流调”的幌子行骗。流调人员在开展流调工作时,只会核实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近期行程等对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提供银行卡号、支付账号、付款码、验证码,更不会索要钱款或推销产品。
“因道路管制无法发货”扫码退费有陷阱
近期,还有不法分子声称“因受疫情管控道路管制的影响,无法发货送货”,需通过有关链接或二维码操作退费,进而窃取消费者个人重要信息。换而言之,这些听起来顺理成章的说法,需要多加甄别。
深圳银保监提醒,要仔细辨别收到的退费退货信息。
冒用银行名义虚假宣传 诱导扫码下载冒牌APP
银行也成为冒名顶替的“灾区”。近日,广发银行某分行监测发现不法分子通过自媒体、广播传媒公众号等账号发布冒用其官方名义的虚假营销宣传,以登录APP签到领取价值不等礼品的宣传手段,诱导客户扫描二维码下载、使用非广发银行的APP。同时,不法分子还通过群发短信方式,以手机银行失效或身份证件过期等理由,诱骗客户点击假冒手机银行网页链接,诱导客户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进而冒用客户身份完成资金盗取。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清理校园贷” 其实是想骗人转账汇款
“您好,我是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您名下有校园贷款、不同额度银行卡、花呗需要清理”。此前,有市民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银保监会工作人员”身份拨打电话实施诈骗,严重危害广大市民财产安全。据观察,犯罪分子的作案对象多为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群体,有办理贷款、信用卡、花呗历史,通过电信伪基站拨打电话,冒用“银保监会工作人员”名义以清理名下注册过的校园贷款、清理未使用过的授信银行信用卡、帮助进行花呗解冻等相关内容,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伪造银保监公文要求提交保证金,否则以恶意套贷起诉?
日前,有市民收到了一条来自某国有银行的贷款短信,短信中提供了贷款网址。登录平台填写身份证、电话、银行卡、联系人等个人信息后,平台人员称贷款被“银保监会”冻结,需要提供“保障金”才能解冻,结果其实是骗局。
深圳银保监局提醒,中国银保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账户,不会向任何单位或个人索要账户密码,不会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收取保证金、认证金或其他形式的费用。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 上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