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超2300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背后

“避风港”变“雷区”?南都记者实测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到底亏多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卢亮 04-07 00:00

  你理财亏损了吗——这是3月以来普罗大众对于银行理财的集体焦虑。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18日,剔除今年以来无更新净值的产品后,全市场有26719只银行理财产品(包含银行发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指累计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下同)产品达到2308只,占比8.64%。

在“破净”的队伍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的理财子公司都是“领跑者”,也有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和外资理财子公司,涉及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恒丰银行等十多家公司,个别产品的累计单位净值跌至不足0.8元。

银行理财明明是资金财富的“避风港”,为何猝不及防变成“雷区”?对此,南都记者对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做了一次实测。那么,风险等级和破净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理财亏损的背后,是否意味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盈利能力下降?2022年作为资管新规全面开启之年,此次银行理财大考,又对传统的财富观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

  实测1

招行APP:

20款“收益进阶”产品,九成“历史收益率”为负值

  

  作为头部理财阵营,招行一直在风口浪尖。最近一个多月来,招行APP上代销的部分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下跌,有的还跌破净值。

  4月1日晚间,南都湾财社记者登录招商银行APP理财频道。记者梳理看到,在中、高风险级别为主的“收益进阶”栏目中,出现20个理财产品,其中有18个产品的历史收益率都是负数,占比约90%。其中,“招银理财招卓鸿瑞全明星日开一号”的业绩不太好看:近6月年化-21.98%,历史收益率-7.21%,单位净值是0.8679。

  那么,这款“明星”产品有何卖点?说明显示,该产品权益资产占比高,聚焦长期权益市场机会。该产品还显示,“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80%,一年定存利率(税后)*2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风险等级是R5,属于高风险级别。

  上述18款理财中,记者注意到,有半数左右净值跌破了1。产品显示,这18款产品的近月年化收益率均为负数,有的超过20%。其中,一款招银理财FOF-ESG360天持有产品,级别是R3中风险。产品说明显示,近1月年化是-21.93%,目前单位净值破1,为0.9776,最低点曾下探到0.967。产品说明还显示,该产品亮点是债券筑底,股票增强。但是,从历史收益率指标看,今年来累计收益率为-2.25%。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在日前招商银行的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对于近期招行代销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出现破净产品的情形,招行常务副行长、董秘王良说,这主要与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大幅下调直接相关,另外也与去年银行系理财产品的创新相关。过去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以固收或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去年在多资产配置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固收+的产品多配置了一些权益类的资产,所以今年资本市场下调后,净值下跌,甚至跌破了净资产。他坦言,招银理财有几十只产品也和其他同业一样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王良看来,除了外部大环境,还有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后,新规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向公司化转型、向净值化转型。应该说,产品按照净值化的方式估值,价格产生波动,这是一种趋势,也会是一种常态。

  实测2  

工银理财

11款产品跌破净值,中低风险也不能高枕无忧

  

  中高风险理财产品纷纷“中招”,是否意味着中低风险的就可以高枕无忧?3月28日,南都湾财社记者登录工银官网,搜索到的风险等级为PR2(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中,共有有效产品82个。其中出现跌破净值的产品11个,占比为13%。其中最低净值是一款“工银理财·鑫尊利60天持盈固收增强开放式理财产品”,净值为0.993400,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5.60%。

  而在风险等级为PR3(风险适中)的理财产品中,共有有效产品191个,其中净值<1的产品65个,占比34%。最低净值为0.967400,来自“恒睿睿鑫180天持盈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5.43%。

  值得注意的是,工银官网中,风险PR1的理财产品未出现净值<1的情况,风险为PR4与PR5的理财产品搜索结果皆为0。这也意味着,在PR2、PR3产品作为理财投资最常见的阵营中,净值低于1的理财产品占比达28%。

  实际上,面对理财投资者的疑问,工银理财早有发声。3月14日,工银理财发布文章阐释,作为净值化产品的持有人,产品出现一定波动和回撤是正常现象,持有体验也会与以前的“到期获得固定本息”不同。近期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了一定回撤,主要是受到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的影响。

  

  特别聚焦

破净背后,理财公司靠啥赚得盆满钵满?

  

  “破净”虽然甚嚣尘上,但是银行的财报却是另一张面孔。连日来,各大银行陆续发布财报,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数据也随着公之于众。按照媒体的不完全统计,目前25家理财子公司中已有14家披露成绩单,净利润超过200亿元,可谓盆满钵满。

  总部在深圳的招银理财更是一骑绝尘。2021年,招银理财实现营业收入52.03亿元,同比增长37.94%,实现净利润32.03亿元,同比增长30.57%。紧随其后的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净利润也均超过了20亿元,分别为28.06亿元、26.09亿元和20.62亿元,同比增长108.62%、473.41%和515.52%。值得留意的是,另一家总部在深圳的平安理财2021年净利润也达到16.16亿元。从整体看,银行理财子公司都是业绩不俗,与破净、亏损等声音可谓格格不入。

  

现在入手银行理财合适吗?

  

  在此番银行理财回撤的声浪中,银行的主要归因还是投资环境。最近这段时间股债市场都不平静,全球权益市场、债券市场也经历了下跌。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就是各类存款、债券及各种非标准化资产,部分风险高的产品也会配置少量股票、基金等权益类产品,因此相应产品的净值也出现了波动。

  互为佐证的是,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2022年3月16日,分产品类型来看,混合及权益类产品“破净”比例远超其他品种。混合及权益类产品“破净”占比达33.8%,绝对数量达767只,贡献全部“破净”产品的31.6%。

  “目前该行理财投资标的大部分都是债券,现在债券市场还是不太稳定,持有期间有一定折损本金的风险,需要谨慎投资。”深圳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债券市场确实是底部,长期来看债券的价格会回归到票息,但现在是否适合买入,还是要看具体的产品。该人士建议,先放短期的存款,保障本金,等市场好一些了再转化为理财。

  

除了回购,银行有何应对之策?

  

  回购显然是一种对策。本周,中邮理财宣布已耗资6.5亿元对公司自营的理财产品进行了申购。按照不完全统计,多家银行的理财子加入自购大军,资金规模已经高达13.5亿元,此前已有光大理财和南银理财。需要留意的是,来自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光大理财旗下存续的5只阳光红系列权益类产品有3只跌破净值;阳光橙系列混合类产品存续有23只,其中8只破净。

  不过,从长远看,调整策略更是良策。工银理财日前发文表示,在市场风险释放过程中,投资团队也在及时调整策略:首先,通过调整债券组合久期、控制利率风险、提高票息收入等方式稳定固定投资;其次,加强市场分析研判,坚持多元均衡配置策略;最后,根据市场形势灵活调整股票仓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大佬们为何在努力纠偏你的理财观?

  

  连日来,多家理财子公司纷纷发文号召投资者“理性看待产品净值波动”,纠正大家的理财观。

  交银理财表示,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撤和产品到期时的实质性亏损不是一回事。当购买的理财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时,暂时的浮盈浮亏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阶段。华夏理财强调,理财产品的净值随所投资的投资品价格变化而变化,只有在赎回或产品到期时才会真正变为实质性的亏损或盈利。

  业内人士建议,要了解各类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收益情况,并与自身的风险偏好相匹配。有识之士也指出,银行业投资机构应及时真实向投资者披露产品信息及风险提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实习生 钟龄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