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院工作报告: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审结破产案件735件
南都讯 记者徐全盛 4月12日下午,在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应杰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法院全年受理各类案件638848件,办结530770件,法官人均结案466件,深圳法院33个案例被评为全国、全省法院典型案例,深圳法院破产制度改革荣获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纵观报告,法治等词汇频频提及,南都详解报告那些要点亮点。
4条首批授权事项全部提前落地
报告指出,2021年深圳法院牵头负责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条首批授权事项,全部提前落地。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诚信市场主体经济再生、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等3条创新举措,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
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法院审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正当竞争案件514件,同时坚持审慎善意文明司法,能“活封”的尽量不“死封”,并召开民营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座谈会,集中清理涉民营企业积案,出台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工作意见,依法惩戒不诚信诉讼当事人40名,追究刑事责任6人。
3案例获评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在知识产权方面,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21092件,占全国十分之一,3个案例被评为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在全国率先引入区块链证据核验平台,制定《技术调查官工作指引》,建立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首创知识产权案件“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模式,快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比法定审限压缩2个半月,速裁案件压缩到40.8天。同时,深圳法院率先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卡地亚”“小米”等案件中,共判令侵权人承担惩罚性赔偿金1.25亿元,破解维权“赔偿低”问题。
在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方面,深圳法院审结破产案件735件,占全省40%,4个案例入选全省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探索预重整与破产重整有机衔接机制,盘活资产778亿元,“索菱股份”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困境,“ST赫美”创下全国上市公司重整最快纪录。
在个人破产方面,深圳法院上线“深破茧”个人破产办理平台,建立破产信息公开公示机制,率先构建裁判规则,为“诚实而不幸”的创业失利者提供“经济再生”机会,为推动个人破产国家立法提供深圳经验,梁某某个人破产重整案入选全国法院年度十大案件。
追回劳动报酬等28亿元
在行政诉讼方面,报告披露,去年深圳法院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3320件,办结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案件10345件。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行政相对人撤诉786件,行政机关撤回强制执行申请1800件,并发出司法建议183件,深圳市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荣获第六届“法治政府奖”,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法院改革项目。
在服务“六稳”“六保”方面,报告提及,深圳法院坚持为涉疫情纠纷开辟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尽可能运用和解、调解方式化解纠纷,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恢复发展,并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审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18件、劳动争议案件15016件,追回劳动报酬等2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司法改革方面,深圳法院亦有诸多亮点,比如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诉前化解纠纷8.4万件。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超审限长期未结、上诉案件超期移送问题,深圳法院开展集中攻坚整治,全年清结一年以上长期未结诉讼案件4566件,压减存量89.4%,长期未结案件占比下降到0.4%。
聚焦
今年法院的重点工作是哪些?
报告指出,深圳法院紧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等黄金发展期,加快建设司法公信力、法治竞争力、改革创新力、国际影响力卓著的先行示范法院,将从“强服务促发展”、“强管理提质效”、“抓改革作示范”、“抓队伍提能力”四个方面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