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智慧赋能 政府服务加持
金融强区的产学研资路径背后
全市首个院士进园区示范点落地福田区,专家建议发挥金融集聚区域优势,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智慧生产生活的新途径,正引领创新发展的新潮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日前,全市首个“院士进园区示范点”落地深圳新一代产业园,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区块链发展研究院院长林熹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进行了前瞻分享,研讨深圳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未来方向。近年来,福田区频繁推进产学研互动,金融领域成效初显。但如何借助金融的力量发展科技,进一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建议福田可借助金融的优势,深化产学研资的道路,积极培育出获得资本青睐的项目。
创新
企业与高校互动频繁,金融产业成效初显
加强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是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近年来,福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已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分别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加大与顶尖高校及学院的合作力度,突破发展“都市型”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城校同发展,产研互助力”的新城市发展模式。
金融作为福田的强势产业,产学研互动更具有持续性。自去年7月,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大学签约合作共建深圳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以来,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金融科技领域展开人才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初显成效。
今年5月9日,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联合深圳大学在协会会员单位、福田金科双园企业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首批实习基地企业包括7家知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6家为福田辖区企业。校企双方借助实习基地的平台,可发挥资源、人才、技术和协同创新优势,促成产教研合作向纵深迈进。
福田区副区长朱江认为,深圳金融科技联合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助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建立新的人才储备渠道,缓解金融科技人才难题。福田区将出台专门针对金融科技实习项目的支持政策,鼓励引导金融科技企业(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合作积极开展学生实习工作。
牵手
搭台牵线校企纵深合作,全市首个示范点落地
校企合作意味着企业与高校之间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协作,共同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传统强势产业,福田开展得颇为顺利。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的可持续性福田仍在摸索。
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1万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9.6%。福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而作为深圳首个以5G为主题的高端创新产业园,聚焦智能科技、数字科技、着力5G应用及金融科技,并聚集国际高端服务总部企业,荣耀、物美、货拉拉等头部企业也已落地。
为了进一步使科学家与企业家优势互补、高度融合,共同助力和落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市首个“院士进园区示范点”落地于此。
该示范点将以深圳新一代产业园为依托,以新一代“院士讲坛”为纽带,通过定期邀请院士、教授等行业大咖进园区前瞻分享,从而为园区企业促成产学研项目合作,并邀请院士及其团队为企业提供科学决策咨询、科研开发服务、成果转化和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等。此后,这些院士或将成为深圳新一代产业园产业研究外部顾问,也将获得由园区运营方为其对接园区企业的前期技术合作需求。校方和企业将就技术咨询、委托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优势
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区域优势,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离产业近,离市场近,这是深圳高校科研的一大优势和特点。对于福田而言,完备的产业链更有助于项目的落地。而早在2020年新一代产业园开园之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区块链发展研究院就曾参与产业园合作建立我国首个开源基金会。这也就意味着深圳产学研的三条链是可以打通的。
但即便如此,福田的产学研发展进度仍有待加速。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看来,目前福田区在创新要素集聚、高校资源配置等方面相对不强,科技创新生态链仍存在一定的要素短板,从而导致产学研力量相对薄弱。
产学研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三座大山,即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和市场的“冰山”。虽然产学研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但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往往生于技术、败于金融。作为金融强区,福田更具备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优势,重视科技金融的重要作用也将成为福田发力的方向。
王振建议福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应当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集聚的区域优势,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四链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圈,通过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构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转变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规模效应,科研之初即应有市场化视角
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堵点”正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资金链为例,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三种方式进行。目前,深圳福田已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项目提供一定的试错成本,但项目转化周期仍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完全依靠政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有限。”
王振建议,应当更加重视政府的服务作用,通过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入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规模效应优势,服务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通过量变来带动质变。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科研专利的整体实施率仅为10%左右,产业转化率不足5%。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他们对行业与市场的情况非常熟悉,但在对接高精尖人才与先进技术时往往难以突破信息孤岛,这是目前中小企业在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中面临的最直接挑战。
深度参与并推动产学研项目落地的林熹认为,想要改变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校方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就应具备市场化视角。“科研项目最终的目的是要落地,只有考虑到市场需求,才能加快科研项目的市场化,这也是推动产学研的意义,让校方能够实时掌握行业的风向。”
此外,王振也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集聚放大效应,可采取搭建联盟、服务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为产学研企业服务的科技金融机构或专业服务机构发挥效应,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链,助力企业走好市场化之路。
探索
建议编制急需科研项目目录 避免信息孤岛化碎片化
长期研究数字经济的林熹,也在与深圳新一代产业园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人工智能的绘画、音乐读取以及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关于元宇宙的落地场景等方面,通过产业赋能的方式来呈现园区的特色。”
事实上,像这样深度的合作在目前的产学研互动里并不常见。深圳大多数产学研互动主要以邀请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进入产业园、企业进行演讲。但由于此机制难以实现常态化,导致项目落地有难度。王振建议,产学研企业孵化应重点关注公共服务工作,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要素资源集约集聚效用,从而推动科技金融、市场调查、咨询、法律、知识产权等机构参与成果转化。“在搭建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建议可以探索编制年度科技成果目录及企业发展急需科研项目目录,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系统,解决信息孤岛化、分散化、碎片化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