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6+5”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
实施五大工程、实现“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
南都讯 记者程洋 6月8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紧盯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周期,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
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具有显著“先发优势”。目前,深圳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产业链相对完备,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行动计划》表示,深圳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立足深圳实际,前瞻谋划、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深圳市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经济发展和创新实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第五,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然而,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深圳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衡、单一产业比重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够等问题,亟须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领军企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为此,《行动计划》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的深度融合,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成果评价、市场定价、技术交易等信息互联互通。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发现遴选一批颠覆性技术项目,开辟全新技术赛道。
细化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简称《意见》),同样提及了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意见》表示,立足深圳实际,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要把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并明确了8大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
此次《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战略目标,细化了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
在5至10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围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
合成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区块链产业重点发展底层平台技术、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供应链等;细胞与基因产业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空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
在10至15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能量。
其中,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深地深海产业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技术等;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等;量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
聚焦
五大工程
基础研究强基工程:
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专项,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技术攻关突破工程:
探索央地协同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
成果产业化加速工程:
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搭建未来产业发展应用场景;
科技金融融合工程:
建立市科技研发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联动机制,鼓励信贷机构根据未来产业研发投入特点,设计灵活性较高的金融产品;
创新人才汇聚工程:
实施“招企业、建机构、引团队”组合拳,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
“6+5”核心承载区
根据此次《行动计划》布局,坚持全市统筹、差异布局、协同发展,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坪山园区、宝安园区、龙岗园区、龙华园区作为未来产业“6+5”核心承载区,根据核心承载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优化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
- 下一篇:多会场“逐浪”世界海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