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触摸历史,感受深圳文化的脉动

“深圳文化口碑榜深调研”走进深博,研判深圳现在的文化生态,并展望未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湘南 许松龙 06-22 00:00

  40年来,深圳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200多万人次。

  6月9日,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携手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深圳文化口碑榜”评选活动。伴随着活动的启动,本报亦开启“深圳文化口碑榜 深调研”的系列走访。

  日前,南都“深调研”团走访了深圳博物馆、深圳中心书城、深圳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馆,有如一场对经历了疫情后的文化空间的“亲切唤醒”。现场,调研团回顾了2021年深受市民欢迎的文化事件与活动,研判深圳现在的文化态势与生态,也对未来规划进行前瞻。

  A 藏品从三百多件增至四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达五千余件

  在深圳博物馆,调研团成员感受了深圳文化的脉动。深圳博物馆1981年10月成立,它与特区一起成长,是极具深圳烙印的文化空间。深圳博物馆新馆还被列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人们在展览中触摸历史,在历史中感受初心。

  40年来,深圳博物馆藏品从三百多件增加到四万余件,场馆也从一张白纸发展到拥有古代艺术馆、历史民俗馆、改革开放展览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四处分馆,并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外国政要,年参观量达310万人次。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黄阳兴博士介绍,40年来,深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调查、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深圳历史发展脉络,考古成果两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力反驳了“深圳是文化沙漠”的错误认识,揭示了深圳距今7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1700多年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800多年的广府民系和300多年客家民系的族群文化史,在地方史研究领域产出多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

  40年来,深圳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调拨移交、社会捐赠、自主征集等途径不断充实馆藏。目前,馆中珍贵文物达五千余件,已经形成包括深圳历史文物、改革开放史文物、古代艺术品和自然标本在内的丰富藏品体系。包括:邓拓先生的夫人丁一岚女士捐赠的古代书画,孙中山先生次女孙琬捐赠的孙中山家族文物,美国慈善家贝林先生捐赠的野生动物标本等。

  深圳博物馆在深圳地方史、改革开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领域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曾组织举办和参加多场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牵头成立改革开放博物馆联盟。开展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出版学术著作数十本,发表大量学术论文。拥有国家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甲级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一级资质,复制、拓印资质。每年举办各类教育活动数百场,包括专家讲座、国际博物馆日、环球自然日、博物馆小讲堂、小讲解员培训班等品牌活动、展览配套教育活动,以及近年大力开展的线上活动。2020年第四季度,还跻身“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前十。

  B 40年来推出展览1600多个,累计接待2200多万人次

  40年来,深圳博物馆通过原创、引进、合作等多种形式,先后推出独具特色、类别多元的展览1600多个,累计接待观众2200多万人次。2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深度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并开创了自治管理机制。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圳博物馆被授予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累计数十项。

  黄阳兴博士介绍,在2021年,深圳博物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然科学等推出众多受市民欢迎的展览与项目。如“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展、“红色货币——见证光辉岁月”、“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等。

  黄阳兴博士表示,这些展览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深圳故事、中华文化,受到了参观者的欢迎,每个展览都有数十万人次的参观量。以“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为例,此展览以五个代表性群体来深追梦、圆梦的故事为视角,反映历代建设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汇聚了深圳人恢弘年代的集体记忆。唯愿每一位奋斗者见人见己,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我之浪花,铸特区之巨浪,致敬每一位追梦人!

  而正在古代艺术馆展出的“历程·奇迹——深圳博物馆建馆40周年展览”很好地回顾了深圳博物馆40年来的发展。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序厅设置了“深博40年”宣传片和“深博40年大事记”,回顾了深圳博物馆发展历程。展览包含六个部分,分别是“征藏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系列展览”“让文物活起来”“文明交流互鉴”“深博明天更美好”,展示深圳博物馆对深圳文化建设、市民素养提升、文博事业创新等方面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未来事业的规划和信心。

  2022年度,深圳博物馆推出重磅大展“交流互鉴——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此展是近年来引爆参观流量的展览,每天预约都是爆满,展厅内外都是观众,深受市民喜爱。

  C 正高标准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博物馆现已发展为一座以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和展示为特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集历史、艺术、人文与自然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多功能的博物馆,是展示特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1年10月,深圳博物馆新馆被增列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黄阳兴博士介绍,深圳正以“先行示范区”的高标准打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深圳博物馆正全力推进其中的深圳博物馆新馆、改革开放展览馆和深圳自然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黄阳兴表示,在先行先试方面,深圳是举世公认的“改革开放之城”,已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按照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市领导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统一部署,深圳博物馆正努力形成多元发展格局,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依托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件,推动建设一批反映党和国家建设成就的当代主题博物馆。而深圳正在建设的三大博物馆,都属“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改革馆合并近代史、党史等内容,选址香蜜湖建设,突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馆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选址莲花西建设,突出中国文明传承、自信与国际影响。自然馆在坪山文化中心,属于大型自然科学类主题博物馆。

  深圳的博物馆展览体系也在进行全面创新,未来将从文化叙事角度,来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先秦的礼乐文明、儒学文化、中医文化、科技文化、文物与文学等。如何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此外,在大湾区共建与合作方面,深圳的博物馆与香港、澳门之间都有展览的交流,比如今年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紫砂艺术展览,并与他们联合申报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铜胎画珐琅特展。

  黄阳兴还透露,深圳市博物馆未来或建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固定展厅,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的叙事逻辑。同时,开拓国际性藏品资源,形成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展示体系。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