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赛道上“入局者”众多 各区如何更快更好交出“答卷”?
深圳发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呼唤各区有更大的担当作为

宝安中心区。

南山蛇口。

盐田港。

大鹏新区。

深汕合作区小漠物流港。
各区抢滩4000亿“蓝海”
7月17日,深圳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调度部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细化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分工,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可以预见,指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具体化、细化后,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尽快取得新成效,而对于深圳相关各区而言,这是压力也是责任。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但从全国来看,沿海省市纷纷聚力发展海洋经济,多个重要城市摩拳擦掌,剑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要在“入局者”中脱颖而出,呼唤各区有更大的担当作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体现在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海洋经济发展是其重要基础。根据《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目标达4000亿元,占全市GDP约10%,年均增长高于全市GDP增速。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向海而行前景广阔。风口之下,深圳相关各区抢滩4000亿元“蓝海”,努力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各区贡献。
大势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多地剑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早在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及,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看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在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具体抓手,深圳是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一子、先行尖兵。
根据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从全国来看,2021年,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28.6%、32.1%、39.3%。而在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中,除深圳外,还有青岛、上海、宁波、舟山(与宁波共建)、广州等多个城市剑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另有数个城市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或类似目标。这一赛道上的“入局者”,在争取涉海龙头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涉海创新平台载体、海洋高层次人才落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比拼。
落地
深圳强化督查考核
要求相关区更快更好交出“答卷”
近年来,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上动作频频。2018年深圳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2020年深圳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国字头”展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2019年起移师深圳举办,深圳海洋大学等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
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今年6月,《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对发展海洋经济做了最新的系统谋划。据悉,2020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为2596.4亿元,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目标达4000亿元,占全市GDP约10%,年均增长高于全市GDP增速。
此次深圳市委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督查考核,明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从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来看,宝安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主要的承载区,全市涉海重点产业、重要平台、代表性项目分布于相关各区,这要求相关各区更快更好交出“答卷”,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各区贡献。
海洋经济,涵盖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经纪、海事法律服务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其中,规模占比最大的海洋传统产业面临向高端、绿色、智能化发展的升级需求,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加快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仍是一片“蓝海”,空间广阔。于深圳相关各区而言,基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规划布局,皆能找到着力点、发力点,但要见明显成效,需要持续的努力。
专家观点
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刚: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入“快车道”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深圳的意义何在?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刚认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离不开海洋经济,深圳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离不开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发展海洋经济也有具体的提法和要求。
“近些年,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可谓进入了‘快车道’。”谭刚认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逐渐成为国内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具代表性城市。无论是海洋智能装备新兴产业,还是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金融发展,都看得到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努力与进步。
具体来看,深圳“20+8”产业布局中就包含了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的系列内容。此外,深圳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围绕三大重大项目,深圳将汇聚核心资源,依托重大发展平台,吸引全球海洋高端复合人才集聚,推动深海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海洋金融服务水平。
就相关各区来看,也有不同的亮点。比如,盐田发布了《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前海涉海企业达2000余家,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全面建设管理拓展了深圳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周菁:深圳海洋经济应围绕科技产业实现“两翼”差异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市海洋经济产业形成了“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两翼”即以前海、大鹏为核心,东部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重点建设大鹏新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以产业集聚为主,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海洋金融等现代海洋服务业。
深圳海洋经济产业形成了差异化发展局面,东部侧重旅游生态,西部侧重现代服务,如何实现两翼联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周菁建议,深圳可以围绕科技产业进行差异化发展,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串联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等高端制造及科技金融现代服务集群和载体,通过海洋大学、科考基地等龙头项目带动,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盐田核心区和大鹏集中承载区片区联动,实现东西要素联通、产业链贯通,实现海洋经济集群化和竞争力的持续输出。
兼顾生态环境发展海洋产业
以海岸带作为轴带
目前,深圳正在打造绿色活力海洋名城,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打造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西部创新活力湾区。随着深圳地铁不断延长,这座城市多了几个出站就能看到海的片区。滨海慢行系统是深圳独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带,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该区域时常出现博弈。
面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矛盾,在周菁看来,深圳应当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以海岸带生态保育、修复为重点,严格保护沙滩、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优化提升公共配套及交通服务,鼓励发展海上运动和特色滨海旅游。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以强化水环境治理和岸线修复提升生态质量,进一步完善文体与休闲娱乐设施。西部创新活力湾区集聚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推进港口升级,引入海洋文化展示、亲海活动等滨海特色元素,塑造国际化城市滨海湾区形象。
乘势搭建海洋科教融合平台
推动政产学研联动
“20+8”产业集群中的8大未来产业里提到了深海深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感知、深海开采。《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了加快建设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和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而这些,显然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相融合。
面对深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境况,周菁建议,深圳可借助发展海洋经济的机会,搭建“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科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适应海洋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海洋前沿交叉科学与海洋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有助于突破一批涉海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交叉科技瓶颈,打造能够引领海洋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全球海洋教学科研高地。
此外,深圳还可依托“海洋大学+涉海龙头企业”产教融合模式,围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重点支持领域,打造海洋产学研用平台和海洋科技产业园区,促进海洋未来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海洋前沿科学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海洋政产学研联动发展。“健全海洋大学与涉海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海洋大学集聚人才资源、牵引产业升级能力。”
聚焦海洋金融服务
引入民间资本流入海洋产业
《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指出,深圳将积极探索海洋金融服务产业,建设海洋金融服务中心。目前,深圳已集聚银行、保险、基金、租赁、信托、创投等各类金融业态,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发展海洋金融的良好基础条件。强势行业如何赋能海洋经济?周菁认为,深圳应当聚焦海洋金融投资、保险与再保险、融资租赁、外汇期货、大宗商品交易、航运金融服务等领域,培育和引入涉海银行、保险证券跨境金融业务总部、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大型涉海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等。
同时,探索设立海洋新兴产业基金,鼓励涉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落地,打造海洋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此外,政府也可适当探索政府股权投资、共有知识产权、创投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使用新模式。
中国海洋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海上风电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海上风电对于经济增长的赋能效果显而易见,但目前这项资源的推动多由央企主导,如何进一步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集群,真正做大海洋经济的蛋糕?周菁建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或能有效串联产业上下游关键技术环节,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渗透,“支持海洋产业协会、高等院校、涉海龙头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开展国家科技成果国际专利研发和申请,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健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同时出台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政策,研究促进海洋经济立法工作。”此外,深圳也可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资金,加大深圳市海洋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带动各类创投资本、信贷资本、社会民间资本流向海洋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提出过合理谋划“海洋经济飞地”,加快布局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对于都市圈的打造,周菁表示,深圳可以此为依托,以环珠江口湾区(深圳-东莞)、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为重点,协调陆海资源开发、产业布局、通道建设,围绕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大鹏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东莞水乡功能区、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和汕尾马宫、汕尾红海湾遮浪等海洋经济优势地区的海洋产业基础,合作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深圳相关各区谋划
宝安 海洋新城是布局重点,加快建设国际化湾区滨海城
海洋产业集群是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深圳重点布局的海洋新城就位于宝安区。根据《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宝安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等,兼顾总部研发和部分生产制造功能,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据悉,海洋新城面积约7.44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锋范例,构建“1+2+3”蓝色产业体系,包括1个海洋电子信息与大数据核心产业,海洋高端智能核心设备、海洋专业服务2个重点产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开发3个未来产业。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高效发展,是宝安加快建设国际化湾区滨海城的重要举措。日前,宝安区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宝安将携手盐田港集团稳步促进陆海融合发展,以联动机场枢纽平台打造国际贸易组合港为建设标准,用好前海战略平台大力提升西部海域国际航运综合服务能力,超前布局基础设施推动大铲湾港区高标准智慧化开发建设,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休闲港湾,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南山 集聚涉海企业和创新载体,蛇口国际海洋城加快发展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南山区位优势明显,涉海企业和创新载体集聚,汇聚了中集集团、中海油(深圳)、招商港口等涉海龙头企业,在海洋高端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上成绩亮眼。不仅如此,辖区内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均设置了海洋相关学科,为海洋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据悉,2021年,南山区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近六成。
提起南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蛇口国际海洋城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点。“十四五”期间,深圳将高标准打造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蛇口国际海洋城是重要的节点。
据悉,蛇口国际海洋城面积约26平方公里,规划将形成3+4+X产业体系,即提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重点培养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邮轮经济、海洋高端服务等四大核心产业;创新布局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极地开发等海洋潜力产业。
据悉,“十四五”期间,南山区将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由陆向海,奋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南山区将做好服务,构建更多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于一体的联合创新体,推动涉海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更多南山力量。
盐田 全球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盐田区拥有全球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盐田港,聚集了一批海洋领域相关产业龙头企业,还有着丰富的山海旅游资源,在全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22年初,《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印发,标志着盐田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正式转入全面实施推进阶段。盐田区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力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值的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
据悉,《实施方案》分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提出50条举措强力推进。在重点任务中,包括了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做大做强保税燃料加注产业、集聚发展冷链进口产业、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探索创新离岸贸易中心政策等18条举措;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等10条举措;联合开发深港跨境滨海旅游、探索“港口+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国际海洋文化交流等9条举措;打造世界级的生态蓝湾、培育发展海洋碳汇产业、开展船舶新能源动力系统应用试点、创建“船舶排放控制示范区”等7条举措。
大鹏新区 向海发展优势凸显,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
大鹏新区海洋资源丰富,在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大鹏新区被赋予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的定位,向海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根据《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大鹏新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等,发挥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等重大创新平台优势,适当发展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等,兼顾总部研发和部分生产制造功能,打造海洋基础研究先导区及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把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作为主攻方向,在大鹏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发展规划中可见一斑。“十四五”期间,大鹏新区将全球海洋产业创新集中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疗先锋区、国家级滨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东部滨海特色数字经济应用体验区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并将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轴、一带、三湾”,形成“产、城、海”融合的产业空间格局。
多个涉海重点项目、片区建设稳步推进。据悉,选址坝光区域的深圳海洋大学目标定位为建设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以及全球海洋发展高端智库。新大-龙岐湾片区将成为大鹏新区文旅产业规划和招商的重点,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和深圳海洋博物馆等重大文旅项目已经落户该片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 打造海洋产业拓展区,参与东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深汕特别合作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深汕特别合作区要积极参与“盐田-大鹏-深汕”东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培育发展深地深海未来产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拓展区。而根据《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等,以生产制造为主,兼顾部分研发功能,打造深圳市海洋产业拓展区。
海洋经济是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可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充沛的海洋产业腹地空间,为涉海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端科研、试验、生产和经营场所。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也在逐步筑牢。去年12月28日,小漠国际物流港正式开港运营,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建设2个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5万吨级工作船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50万吨。此外,深汕海洋智慧港作为产业空间载体,将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03-05版
出品:南都新区势研究课题组
统筹:南都记者 王睦广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谢宇野 陈杏花 陈紫嫣 颜鹏 刘诗豪 王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