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荔园外国语小学(天骄)教师刘小玲:

以爱之名,书写援疆支教璀璨佳话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正阳 08-31 11:29

  “我只是做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深圳福田荔园外国语小学(天骄)教师刘小玲,轻描淡写地述说着自己的教育经历、感悟。

  但这些“应该做的事”,却恰恰汇成了精彩的传奇。在刘小玲老师27年的教龄中,她有过多次充满魄力的“重大选择”,每一次选择都让她的执教生涯增添了一笔鲜艳亮色。2011年,作为江西省首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刘小玲选择了“放下头上光环”,远赴深圳特区,进入深圳市荔园小学任教。2013年又经绿色通道调入深圳福田荔园外国语小学(天骄)。9年来,刘老师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荔园外国语小学先进教师”“星级教师”、优秀中队辅导员、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福田区优秀班主任——她在新的城市,新的战场中,不断收获新的荣誉。

    踏上祖国的边疆

  把深圳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遥远的西北

  2015年,刘小玲的人生迎来了一场重大插曲——这一年,她身体患病,做了手术——甲状腺被全部割除,之后只能终身服药……但,她的教育理想并不因此而止步,她还要继续“解锁”更多的人生挑战。2019年,应深圳市教育局号召,刘小玲报名了“第二批万人援疆”,她要把足迹踏上祖国的边疆,把深圳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遥远的西北去。

  这是一次遥远而又亲密的“连线”。刘小玲的支教地点,是距离深圳约5500公里的喀什。她将进入喀什十八小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师。2020年初,应新冠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要求,深圳和喀什两地先后开始了线上教学。刘小玲和深圳的孩子连线学习不到一周,就接到援疆指挥部通知,马上又投入了支教学校(喀什十八小)的线上教学工作。在连线教学中,刘小玲看到了远方那一张张陌生而又纯朴的学生面孔,更坚定了奔赴祖国西北部支教的决心。

  这一年的4月,刘小玲终于奔赴新疆喀什,正式开始了支教生活——在这里,她将克服一个个教学、环境、生活的考验。“有段时间高原反应很厉害,饮食也有诸多不习惯,还生了一场大病”。刘小玲至今记忆犹新,喀什的初春,时常黄沙漫天,“有时候沙尘刮起,让人寸步难行,有时嘴巴吸入的沙子还会嗝着牙齿和喉咙。”

  但刘小玲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喀什的水土气候与风土人情。刘小玲深知此行的艰巨重任。“如何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孩子们生命中如血液般流淌的语言?”刘小玲与支教组教师们一起,对当地的城市市情、学校校情、学生学情进行了细致的研判,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我和支教组的老师们讨论着、思考着,我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阅读对当地孩子的重要性。于是,我们一同行动:将阅读,整本书阅读带入课堂,课前儿歌背诵、课上同一本书分享、课后兴趣阅读,多个维度同时进行。”

    让语言学习的兴趣之花

  在当地师生心目中开绽

  基于喀什十八小低年级学子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状况,为了激发学子们的学习兴趣,刘小玲和支教教师们一起针对性地创设了“趣”字开头的教学方案,“我们降低难度,以《数字歌》激发孩子们阅读积累语言的兴趣;紧密结合课本,以《小英雄雨来》的延展阅读调动阅读后续力;及时反馈,以《窗边的小豆豆》为载体,打开孩子们有效阅读之门。”

  刘小玲记得,有个学生此前表达能力较弱,无法说出完整的字词,经过刘小玲与同事们一段时间循循善诱的教学,他渐渐爱上了语文。“有段时间,每一天都能感觉到他的进步,渐渐地他的吐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字正腔圆,遣词造句和作文能力越来越强。”

  无论是支教期间,还是在深教学期间,刘小玲始终坚持这种教学方式。刘小玲回忆起曾在后方学校教的一个学生,这个学子语文成绩一直在70分左右徘徊,“五年级上学期我带着他们看《西游记》原著,我只是做了个导读,接下来就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五年级的那个寒假,那个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打卡,坚持把文白相杂的《西游记》读完了,下学期回来,他的语文直奔90分以上,没有下来过,他的妈妈很感谢我,说实话,我只是一个领读者。所以,老师们,请一定记得热爱阅读。”

    物质援助的“空中接力”

  营造唯美佳话

  除了关注于教学外,刘小玲还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满足当地学子的各方面需要。在喀什支教期间,刘小玲和同事们促进深圳与喀什的“两地联动”,除了教学联动外,还有“口罩联动”。2020年4月,刚入疆的刘小玲马上发动“后援团”,让防疫物质从深圳跨越5500公里路途抵达喀什。荔园外国语小学捐出一万只口罩,跨越苍穹蓝天飞抵喀什十八小。此外,还有五只测温枪从荔外六(4)班家长们手中悄然落地喀什、500只儿童专用口罩从她的7岁小外甥手中辗转来到了新疆……小小防疫物资,片片大爱情怀。此外,还有从深圳飞驰而来的图书、文具……这些物质的“空中接力”,已经成为了传遍喀什校园的一段唯美佳话。

  在喀什支教期间,刘小玲也再一次深刻地理解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一教学理念的知易行难。“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拥有不同的禀赋和际遇,而每个地方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也各自有它完全不同的特点,需要针对性创设教学方案。”这是跋涉数千里的实地考察体验,这份体验珍贵、难忘、深刻。

  支教期间,刘小玲取得的成果也有目共睹——她所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比起初接手时的年级最后一名,获得了明显提升。她还积极辅助、促进当地青年教师、后备教育人才的培养,指导多位教师参加市区教学竞赛取得好成绩。

    千千万万支教工作者持续接力

  奔赴五湖四海播撒教育的种子

  当一年半的支教生涯接近尾声之时,刘小玲也为喀什十八小的同仁们留下了恳切的寄语:“我们要去享受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让你的孩子爱上你的课堂,爱上你在课堂上所说的一切,这既是我们的使命和宿命,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

  无论是喀什的少年们,还是刘小玲自己,在这段支教生涯中都拥有了别样的收获。一个人的支教,力量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人在支教事业中持续接力,就能汇成璀璨的亮光。像刘小玲这样数以万计的深圳教育志愿者,从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奔赴五湖四海,躬身耕耘,播撒教育的种子,以爱与专业浇灌,让更多的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文: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