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新馆首展,用艺术作品呈现城市特征
邀请观众参与绘制海岸线 思考自身与城市变迁的关系

艺术家姚明峰互动装置作品《造物》,提取深圳历史海岸线变迁的路径及新生成地域的形状做成桌子。
深圳的城市特征是什么?如何用艺术作品来表现城市特征?近日,在OCAT深圳馆新馆的试开馆首展上,艺术家姚明峰与王叶子,尝试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与语言进行表现。围绕着深圳海岸线艺术家姚明峰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将深圳海岸线变迁的路径及形状,制作成具有使用功能的物品——桌子。现场邀请使用桌子的观众,在油画板上绘制他们印象中深圳海岸线的形状,并记录相关的信息。在最终的作品里,观众在参与的同时,无形中成为了“造物者”。在此次有趣的展览上,艺术家还探讨了艺术与艺术家两个概念的形成与演变,艺术家王叶子从OCAT深圳馆历年的展览现场资料中,筛选并整理出1323张关于艺术作品和艺术现场的历史图片,来形象诠释“艺术源于生活”的核心理念。
对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 开展艺术内观
由OCAT深圳馆主办、李彧莎策划“O-Cat space艺术+”的首期项目“场域神经元——姚明峰、王叶子艺术展”正在该馆B10新馆的O-Cat Space艺术空间进行,此展览项目邀请了青年艺术家王叶子和姚明峰共同参与。“O-Cat Space艺术+”作为常设性艺术项目,将致力于推动策划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艺术工作者的独具前沿性、创造力和跨界的探索,开启独具前沿性的跨界艺术实践。
策展人李彧莎介绍,项目围绕着“场域神经元”这一主题,呈现在深圳这一城市空间中的个体表达和对当代语境下的自我理解,通过对OCAT、周边生态环境和深圳城市地理结构特点的观察,以类神经元的多点式结构方式触达核心中枢,并对深圳城市场域的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开展艺术内观,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景观的共生共存之道。作品运用了当代艺术创作思路和数字艺术交互式媒介的创作方式,呈现青年艺术家王叶子和姚明峰在深圳城市空间中的个体表达和对当代语境下的自我理解,让更多公众可以感受和参与当下时代发展和科技运用的密切关联。
姚明峰表示,“我理解的场域神经元,是在社会空间中不同元素和领域间的关系,深圳作为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现代都市,在城市的结构和空间中存在着更多元的异质元素,以及复杂的空间关系。场域神经元这个名称在展览中不仅描述了作品语言与材料的多元性,而且准确的描述了深圳的城市特征。”
王叶子表示,她想通过此次展览传递一种轻松愉悦,但又略带些思考的氛围。“‘场域’这一概念由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他希望这个词的定义是开放的,表示为‘客观关系’;‘神经元’,一个能产生、传导和接受神经冲动的细胞。所以在这个语境下,结合深圳的展览现场,我能给出最好理解可能就是‘一场来自艺术空间的作品观念输出’。”
创作过程中感受 景观在数字时代下的特征
姚明峰此次展览的作品,探讨了海岸线的迁移与日常生活和空间的关系。他表示,想让观众通过展览以另一种方式来观看日常生活元素的转化,以及思考自身与城市变迁的关系。就像在《造物》这件作品中,他将深圳海岸线变迁的路径及形状,制作成具有使用功能的物品——桌子。现场邀请使用桌子的观众,在油画板上绘制他们印象中深圳海岸线的形状,并记录相关的信息。在最终的作品里,观众在参与的同时,无形中成为了“造物者”。
在深圳生活的几年中,姚明峰发现当地的景观及生活的元素会随着海岸线的迁移而变化,而这种改变是漫长和微妙的难以被察觉,但又无形的侵入到生活中。像是人们习惯了在围填区域内构建的“新空间”。作品是围绕这个“新空间”展开的,而海岸线正是这个空间转换的一种参照。
作品关注的是地域和景观在当下是如何被分解与建构的,试图探讨地理空间的边界与认知。同时以另一种视角,重新解读海岸线迁移过程中相关元素,景观和地缘间的关系。在《宗地号》这件作品中,他强化了景观间的转换(海—泳池),作品中航拍围填区域内的泳池,同时将该泳池所在地域的宗地号以水印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宗地号查阅具体的土地信息以及地域划分。
在作品《WAVE》中,他使了用三万多张海浪的图像,通过编程、AI训练,生成可视化的影像。同时又将围填区域内录制的声音以数据的形式匹配到影像中,来干扰和控制海浪影像的运动速度及变化。作品试图在现实与虚拟,当下与历史之间制造一种连接与对话。创作过程中感受到景观在数字时代下的特征和不稳定性,以及对技术性景观与观看的思考。
姚明峰的很多作品都是和深圳海岸线相关的,如在作品《记忆与现实》中,描绘了大梅沙村民对大梅沙海岸线的想象。艺术家邀请100位生活工作在大梅沙的居民,来绘制附近海岸线的形状,同时画面上记录了他们的年龄、居住的时间以及住宅的编号,组成了类似海图的一种标记图示。邀请的居民由不同的背景身份组成,有原生村民、商人、学者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画面中可以看到每个人对附近熟悉的海岸线有着不同的视角与记忆,随着差异性的描绘与现实海岸线摄影的一起呈现,探讨了有关个人、身份、记忆和所处地缘间的关系。
可卧在懒人沙发中 被绿植和花束围绕欣赏作品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悠闲地坐下来,观看王叶子的两件影像作品《高于生活》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影像装置由双屏彩色有声影像《艺术》与《艺术家》组成。在这一作品中,王叶子通过搜索、剪辑了一系列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ART)”及“艺术家(ARTIST)”的台词片段,用于创作影像装置。影片中截断整句台词的语境,只留下这些被量化的词汇,它们被简化为重复的音节。由于没有上下文的关联,这些词语本身的含义被抹除了,变成了一种节奏或符号。艺术家将词语本身陌生化,在快速的画面切换和转场中,重新思考它们的定义。观者可以舒适的卧在懒人沙发中,被绿植和花束围绕,戴着耳机,安静的聆听和观看“艺术”。艺术家用这个极具装饰效果的作品,来诠释“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
《源于生活》由三屏彩色无声影像组成,艺术家从OCAT深圳馆历年的展览现场资料中,筛选并整理出1323张关于艺术作品和艺术现场的历史图片,将图像作为训练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模型的样本数据库,以人工智能方式通过学习该图像库,模拟生成了九个运算视频,最后呈现出观者所看到的作品;持续运行的虚拟作品,夹杂着OCAT深圳馆历年展览图片的闪现,在某种意义上,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核心 。
王叶子在深圳生活了四年,她觉得深圳的艺术氛围在慢慢的活跃起来,除了一些重量级的美术馆,近期新的画廊和空间一下多了起来。艺术家和策展人都很年轻,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形式各异的展览和作品,很有活力。
刚到深圳的第一年时,她创作《约等于》系列作品,是受到了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启发,搜索人工微缩景观的相似图片进行创作。她说,对我而言,深圳是一个值得来体验和生活一阵的城市。在深圳最深的感受是这是一个矛盾但细品却饶有趣味的城市。比如一站之隔的地铁站就能感受到高科技园区和城中村的差异;号称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却对老传统的专一和传承;是最认真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城市。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