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明年起施行
“儿童安宁疗护”受关注
健康而清醒时,极少有人会思考:生命的末程,应该如何跨越死亡?安宁疗护的出现,就是让生命的离去更加从容,让追求有质量的生命成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2023年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将正式施行,“生前预嘱”备受关注。近日,由深圳市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及深圳市医防融合肿瘤疾病项目组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承办,“2022粤港澳大湾区安宁疗护高峰论坛暨深圳市第四届安宁疗护案例实践分享会”举行线上会议。
除了老年患者、肿瘤末期患者等,儿童患者同样需要关怀
会议邀请到粤、港、澳和国内肿瘤护理领域以及安宁疗护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专家们针对目前安宁疗护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与分享,并同期举行深圳市第四届安宁疗护案例实践分享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护理部主任路虹在“安宁工作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的实践”专题报告中,分享了医院建立安宁共照医联体团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1+22+N”安宁共照模式,在缓解安宁病床供需矛盾和提高安宁疗护品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杨燕澜为大家介绍了“儿童安宁疗护”,日常大家谈及安宁疗护,多数想到的都是老年患者、肿瘤末期患者等,少谈及儿童患者。她针对儿童患者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的特殊性,通过临床案例的分享更加突出了安宁疗护在儿童死亡教育方面的进展及作用,同时也对儿童安宁疗护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展望。
此外,在会议当天举办的深圳市第四届安宁疗护案例分享会上,深圳市护理学会理事长丁小容表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有宽度的、充满慰藉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里程,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肿瘤专委会连续四年举办安宁疗护案例分享会,为全市护理同仁搭建了交流安宁疗护实践经验、展示安宁疗护成果、共话安宁疗护未来的平台。
不仅仅是温情陪伴,18支医护团队分享安宁疗护案例
之后,深圳市18支医护团队通过线上进行了精彩的安宁疗护案例分享。大家就安宁疗护临床实践进行了多维度、全方面的展示,例如生前预嘱的推广、身心社灵评估、家属哀伤辅导、社区居家安宁等,体现了安宁疗护不仅仅是温情陪伴,更有专业内涵,也看到了深圳安宁疗护下沉基层、服务百姓,向社区和居家覆盖的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案例分享的形式,来提升安宁疗护水准,向大众推广生死教育,更好的传播安宁疗护实践理念及实践经验。
案例分享会特邀安宁疗护领域知名专家担任评委,分别是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李瑛、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于从、深圳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委贾秀萍。分享会通过专业评委和观察团评委现场共同评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案例奖。
深圳市安宁疗护案例分享会已然成为安宁疗护的样板,从2019年第一届9支队伍参赛,到此次18支队伍同台分享,四年来,除大鹏区外,深圳其他各区都有队伍参与。而今年案例分享的队伍有着不少特点:有8家来自于肿瘤科,2家老年科,3家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医院,2家安宁疗护病区,3家社康中心,以居家护理为特色;比较特别的还有儿童专科医院的安宁疗护团队参与。可以看出,安宁疗护覆盖面越来越全面,社区安宁疗护也响应国家要求,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通讯员 曾娇媚 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