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赴赣南老区推广深圳教学经验 她用青春“微光”点亮乡村希望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粤蕾 12-28 00:00

  一下课,孩子们就围着魏娴聊天。

  学生们经常把家里最好吃的脐橙送给魏老师品尝。

  “(自从)魏老师来了,我爱上了学习”“我不想让魏老师回去”“我那天梦到了你”……当魏娴把即将结束支教的消息告诉学生们后,他们哭成一片,纷纷表示“很不舍得”,把心里话都一一说了出来。“孩子们不哭,就算老师回去了,你们也要记住老师教你们的,要努力学习。”魏娴说,这次支教不是结束了,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

  魏娴是深圳实验学校坂田校区的一名青年教师,今年4月份,她来到了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文峰中小学支教,不仅担任数学老师,还要跨年级教授书写、美术等六门课程。短短的半年里,她与文峰中小学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将来自深圳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他们心中,也为他们种下了一颗向善、向美、好学的种子。

  去到赣南老区,用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一节课一下子就上完了!”文峰中小学四(2)班的小敏告诉南都记者,自己以前不喜欢数学课,但自从魏老师来了之后,她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课上,四(2)班的学生们坐姿端正、聚精会神,在魏老师的调动下,他们积极思考并频频举手回答问题。被选中上到讲台的小辉更是自豪极了,当起小老师,结束后还不忘向老师、同学们鞠躬说:“谢谢。”

  就在4月份初时,魏娴还为这里的学生上课不积极而苦恼。“可能是因为陌生,他们回答问题都很小声,上课也不敢举手。”为了融入当地的教育环境、适应那里的课堂,也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课堂,魏娴利用课间时间与寻乌的学生们充分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

  “这大半年来,我尽量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爱,哪怕是慢一点,也能驱动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魏娴以读题目这样简单的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踏出举手、站起来的第一步;再组织学生尝试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让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带头调动起全班的积极性;再去鼓励积极性高的、性格活泼的学生活跃起来,在他们回答错的时候,不是批评而是引导,让全班一起来互动。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的过程不过是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的过程。从深圳到赣南老区寻乌相距400公里,魏娴点亮了学生们心中的那盏灯,学生们也向她敞开了心扉。“他们一到课间或者吃饭时,就会成群结队地围着我,跟我讲最近遇到的事情,有时候诉诉苦,有时候分享快乐。”魏娴表示,这样的信任感建立在平等之上,魏娴与孩子们交流始终用平等的态度、商量的语气,孩子们在接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会反思并改正,形成了正向循环。

  “孩子们如同繁星闪烁,点亮了我的天空”

  “老师,我特意让奶奶挑了一个最大最黄的脐橙,送给你!”11月1日,魏娴课间走在楼梯间时,手里被塞进一个大脐橙,她定睛一看原来是四(1)班的小成。当天是寻乌脐橙正式开摘的第一天,自那以后,经常会有学生把家里最好吃的脐橙带来送给魏娴,那天起她也多了一项“工作”——在课间剥橙子分给孩子们,这也成为了她与寻乌学生们之间最有爱的互动。

  “去到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教育生活,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变得更加充实丰厚。”魏娴说,去寻乌当一名新时代的支教教师,去发现深圳和寻乌孩子的异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去挖掘寻乌学生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怎样的支教,让有限的支教生涯发挥无穷的作用。带着这样的初衷,她不是留在课堂,而是走出校园,走到学生家里去。

  尽管只有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魏娴对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非常了解,她能够说出他们的学习情况、性格类型、家庭背景,对于留守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采访当天,魏娴按照计划去到几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其中就有一位留守儿童。她在家访时仔细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和情绪。在走过几十户家庭后,她感触很深,“孩子们如同繁星闪烁,点亮了我的天空”。

  “有时候会觉得很辛苦,因为一周要上16节课,可我后来发现,这里有更多的人在负重前行,甚至重到无法想象。”魏娴动容地讲述,有的妈妈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每天骑两个小时的摩托车,往返县城和乡镇;有的孩子即使很久没有见到父母了,也不敢哭只敢小声说“很想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虽然不能改变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但是可以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孩子们看世界的眼睛。魏娴说,孩子们的快乐其实很简单,有时只是老师一句真诚的鼓励,有时是收到一本同学送的新书,又或是周末回趟老家看望家人。

  成为“聚光者”,为寻乌带去可借鉴推广的深圳经验

  为让这次支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受寻乌县教研室和文峰中小学的委托,魏娴面向全县数学老师上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走访多所村小送教下乡。针对寻乌县的教育情况,她带去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深圳经验,联动深寻两地开展教研活动。

  来支教之前,魏娴专门买了一本书了解寻乌脱贫攻坚的故事,密切关注文峰中小学学校公众号了解校园概况和最新动态,收集相关资源提前备课,把能做的事情提前规划好。来了之后,魏娴发现自己可做的事还有很多。她不满足于一个人发光发热,当起了“聚光者”,希望“把更多的光聚拢在寻乌,让这些光流动起来”。

  今年11月份,一名深圳学生家长主动联系魏娴,表示希望能够为寻乌的同学们做一些事,比如整理了一批闲置的书,想捐到她现在所支教的班级。“对寻乌的孩子来说,捐赠书籍无疑是最有意义的,一方面能让他们爱上阅读,另一方面也能与深圳的学生互动起来。”

  在本学期结束后,魏娴也结束本次支教之旅了。但她说,这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去继续。据悉,深圳市教育局支教项目成立12年以来,已向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林芝、察隅、南宁、桂林、百色、河池、寻乌、河源、汕尾、汕头、肇庆等地共派出736名支教老师,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两地通过援助建设、人才派驻等方式,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

  青年教师魏娴的支教故事,只是深圳对口支援寻乌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9年,深圳市和寻乌县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开始谱写经济特区和革命老区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篇章。深圳通过援助建设、人才派驻等方式,先后帮助寻乌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升民生建设水平,让市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据了解,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寻乌提供各类帮扶资金3.51亿元,实施产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重点项目60余个。

  深寻支援合作开展以来,大力推进与大湾区实现人才双向互动,在人员交流、培训、民间组织等方面合作越来越密切。在深寻支援合作的大背景下,寻乌当地的教师、医生等可以前往深圳挂职学习,深圳的教师、医生等技术型人才前往寻乌带动当地相关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魏娴就是人才帮扶的典型代表。

  在交通方面,深圳帮扶寻乌修建路桥等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据了解,深圳市出资250万元建设的南桥镇南龙村道路硬化工程和项山乡卢屋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龙岗区出资300万元建设的吉潭镇滋溪大桥项目也已正式通车,帮助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问题。

  2021年12月,深圳市明确将按照“模式不变、力度不减”的标准在2021-2025年继续支援合作寻乌,深寻两地支援合作开启新征程。对于寻乌来说,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必由之路。

  寻乌因地制宜,以打造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大湾区旅游后花园为目标,加快建设深寻支援合作产业园,积极探索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努力实现农业常态长效合作、工业产业联动共建、文旅产业互助互惠。

  更可喜的是,寻乌到广东龙川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今后从寻乌出发,最快3小时可到深圳;瑞金经寻乌到梅州的瑞梅铁路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寻乌往大湾区的出行通道,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摄影:任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