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养老服务、午休“躺睡难”
看这些民生热点代表有啥建议

深圳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于2月16日闭幕。今年,民生领域依然是各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多位市人大代表就全民健身、学生午休、养老服务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民健身:
建议加强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规划
市人大代表陈琳提到,全民健身能让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2022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陈琳建议,加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利用、整合社会资金和资源,扩大社会参与程度,共同推进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10分钟健身圈”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都市型、楼宇型等具有深圳特色的体育场地。
市人大代表李玉兰表示,近年来,深圳市的一些公园广场陆续建设了一批“室外智能健身房”。例如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大沙河公园等,每天吸引着许多市民前去锻炼,经调研,市民普遍反映这些智能化的健身场所好,数字化健身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处。李玉兰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设施的升级工作,扩大室外智能健身房设施的覆盖范围,建到居民社区、街头巷尾。让广大市民科学健身随处享用公益“室外健身房”。
市人大代表张钜认为,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水系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打造全民健身水上体育活动,延伸“体育+旅游”项目。张钜建议,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兴建大沙河水上体育公园和深圳湾海上体育公园,给广大市民提供崭新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和运动场所,也将深圳打造为亲水城市的典范。
学生午休:
破解“躺睡难” 建议配置可午休课桌椅
中小学生在校午休“躺睡难”,在今年的深圳市两会上亦引发了许多代表关注。市人大代表唐芳提到,由于条件限制,深圳市中小学校在校午休的学生,多采取趴在桌子上午休的方式,长期趴睡对学生身体健康可能造成影响。唐芳建议,在全市公立学校普及中午“躺休”,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午休床等不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教室、功能室、礼堂、课室外走廊等空间,让孩子们的校园午睡优质起来。
市人大代表杨加禄建议,给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配置可午休课桌椅,用以取代传统的课桌椅。置换出来的普通课桌椅,可以由区相关部门统一调配,捐赠给对口帮扶地区的中小学,避免造成浪费现象。
市人大代表李咏霞从教师补贴方面提出了建议,做好午休工作需要学校人员、经费等全方位投入,应设立专项经费保障,给予负责午休工作老师应有的补贴,进一步调动学校、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李咏霞建议,实施分年级午休管理机制,条件优越场所应优先提供给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以确保小一学生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养老服务:
建议深化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建设
推动深圳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今年许多代表关注的焦点。市人大代表陈琳表示,近年来,深圳市构建了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为达到更高水平的阶段,实现“老有颐养”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深圳要加强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陈琳建议,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养老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进一步推进资本、医疗资源、公益慈善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引入社会资金共建养老机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效率最大化。陈琳还建议,要更加充分利用深圳信息技术领先的优势,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老年科技产品,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市人大代表唐红建议,在深圳市及各区设立(老年)社会监护服务中心,由该(老年)社会监护服务中心担任社会监护人。在委托人(深圳市民)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老年)社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从而提升需要被监护的深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市人大代表聂国辉提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已经从传统服务扩展到健康管理、医疗、康复、养老、照护、临终关怀等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提供连续、综合的“医康养护”一体化的养老健康服务,是深圳养老服务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努力的方向。聂国辉建议,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深化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建设,拓展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以签约、托管、对口支援、合作共建等形式开展合作。
聂国辉建议,完善深圳养老服务事业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内训”三级人才培训体系,健全养老服务培训机制。在养老护理类专业领域,试点实行“学历证书+护理、康复等多类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并给予学费和就业政策倾斜,吸纳优秀学生进入养老护理领域。
校园活动:
建议管理各类活动进校园 给学生教师减负
学生在校的必修课课时安排已非常紧张。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陈洁建议,深圳应建立进校园活动白名单,其他非教育系统活动,尽量以社会社区宣传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将课堂还给学校、还给老师。
近年来,各种“进校园”活动,比如禁毒宣传进校园、法治宣传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预防犯罪教育进校园等,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各类活动的主管部门纷纷希望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向教育部门要课时,加重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负担。
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也关注到这一现象。市人大代表陈洁认为,事实上,随着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正式纳入国家课程,学生在校的必修课课时安排已非常紧张。加之现在各地各校都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爱好设置的校本课程也日渐丰富。将其他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极大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安排,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
此外,各单位抓住家长不敢违抗老师的心理,均希望从学生入手,达成“督促”家长的目的。比如,有学校通知学生家长及同住人完成全区参保人尽快激活使用医保电子凭证与教育教学完全无关,相关部门却要求班主任发通知并统计,以此督促家长完成。
为此,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陈洁建议,深圳理应先行示范,建立进校园活动白名单,其他非教育系统活动,尽量以社会社区宣传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将课堂还给学校、还给老师。
采写:南都记者 吴灵珊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