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的一百多种道具 原来是出自深圳90后之手

电影《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舱内的场景

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智能量子计算机550W

杨旭
2月21日,《流浪地球2》上映30天,票房突破38亿元。电影中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向世界展示了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的中国“制造”与“智造”。
数字生命卡、智能量子计算机550A和550C、无人机干扰枪、核武引爆控制器……这些都来自深圳一个“90后”创业团队,杨旭和他的团队承担了《流浪地球2》中100多种道具的制造。
在深圳宝安一个不起眼的产业园区里,杨旭的工作室在一栋大楼的三楼,略显局促的办公室堆满了各种道具和零件。在杨旭的办公室里靠墙的书柜,摆满了书籍和他喜欢的手办模型。
对杨旭来说,能在工作的同时实现童年梦想无疑是完美的。但他还有更多想法将在宝安实现:如何在电影中使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以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如何将工业产品电影化并使之符合电影需求。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先进制造业和电影碰撞出来的全新火花。
他创办公司,成立工作室,还开办了工厂
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同,科幻电影重要道具的设计和制造,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工业流程。从概念设计到结构建模,再到数控编程、加工,后期打磨喷漆、激光雕刻、表面处理,制作过程复杂而精密。
作为工业设计师,杨旭此前的工作是概念汽车的造型设计。2019年,杨旭尝试把自己的事业与电影工业相结合。之后,他从北京来到深圳,创办公司,成立工作室,还开办了工厂,用工业化流程解决影视行业的概念设计和道具制作需求。
坊间流传一句话:“有创意去宝安,一天之内就可以找齐上下游,三天之内就能做出产品。复杂的产品,也不会超过7天。”2020年,杨旭将工作室搬来了深圳,工作室和工厂都选在了宝安区。
企业和企业家对市场的感知往往最敏锐,也最深刻。宝安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吸引着杨旭。杨旭说:“道具设计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和服务供应商,在工作室10公里范围内基本都可以找到,保证了整个制造流程和品质是可控的。”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杨旭的工作室几乎将所有精力都花在了《流浪地球2》的道具制作上,宝安厚实的产业基础让杨旭的“细节控”得以实现。
550A是电影中的重要道具,视觉质感要经得起特写镜头,成品耐久度也要足够高,才能经得起拍摄中的磕碰摔撞。“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工业产品来设计。”制作时,杨旭使用了模具行业中常见的三轴和五轴数控机床,精度达到0.01毫米,这让550A看上去更像是真实产品。
为科幻电影绘制道具,感觉是用另一种方式实现儿时梦想
“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不可信,那时宇宙飞船、太空电梯还是遥不可及的感觉。但是现在却不会有这种感觉,每时每刻的中国变化,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吸引力。”雨果奖获得者、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他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者和监制。
从初中开始,杨旭就喜欢在周末去看电影。像大多数90后男孩一样,他爱看科幻类的电影。2005年的一个周末,杨旭看了电影《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这部电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电影中,用旧金属零件拼凑各种车船模型道具,带来让计算机特效望尘莫及的质感和逼真。
高考之后,杨旭选择读工业设计,希望在未来能够为童年圆梦。毕业之后,杨旭做了8年的工业设计。与杨旭的梦想同时成长的还有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这些年,我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导演郭帆撰文说。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让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不再遥远。量子计算机、全浸式液体冷却技术的新型计算机、无人驾驶的汽车、咖啡机器人等,甚至耳机的同声翻译,现在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杨旭认为:“正是虚实结合所带来硬科幻,给人带来了真实感,让科幻电影的情景可望又或许可即,也许这就是科技的魅力之一。”
杨旭的童年梦想是“造飞船”。小时候在纸上画各种造型的宇宙飞船,现在为科幻电影绘制道具概念图和制作图纸,这让杨旭感觉像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梦想。他希望能有更多高质量的国产科幻电影,自己也能在参与道具制作中一次次“圆梦”。
未来发展
将涉足科幻影视作品的周边衍生品领域
《流浪地球2》不断刷新的高票房和口碑成为拉升相关周边消费的重要动力。随着电影热映,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抖音话题播放量超60亿次。实际上,作为文化产业链的下游,衍生品行业无疑是IP变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过,与美国、日本相比,国内的电影衍生品产业链条仍有待完善。电影衍生品市场在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数据显示,全球衍生品收入前十名的电影几乎被迪士尼和好莱坞包揽。
衍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国外也不乏案例:迪士尼靠《冰雪奇缘》“艾莎裙”一项就获得了约4.5亿美元收入;美国漫威每年来自其授权衍生品的收入可以达到10亿美元;而在周边市场最为发达的日本,周边商品的销量甚至超过了电影和动漫行业本身的收入。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影衍生市场还是一片不折不扣的蓝海。
面对这片蓝海,杨旭打算继续发挥工业制造的优势,涉足科幻影视作品的周边衍生品领域。“衍生品研发过程非常漫长,许多在电影画面中酷炫的产品,真的要实现量产,则需要耗费无数个日夜耐心研究。”
对杨旭来说,他并不担心未来的困难。杨旭说:“我生产的产品可以马上运到隔壁工厂进行打磨、喷漆,可以在最快时间送到拍摄片场。”
电影《流浪地球2》对道具进行了产品化逻辑升级,通过3D打印、数字控制机床、激光雕刻等方式,按照生产零部件的方式把它生产出来,再通过拼装的方式进行批量生产,这样一来,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杨旭说:“这个提升其实是一个创新和融合的过程,把国家现有的高新技术应用在我们的生产中。”
记者观察
宝安完备的产业链,为规模化制作电影道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同样少不了深圳这块土地的滋养。在杨旭看来,电影制作对道具的特殊要求,为制造业中常见的制作工艺开辟新应用场景。宝安完备的产业链、高效的物流网络,为短时间、规模化制作电影道具提供支撑。
宝安制造闪耀银幕,源自深圳“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强力支撑,也是宝安区积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生动实践。作为深圳制造业的“基本盘”,宝安区在城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持续发力,以研发投入强度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产业创新后劲足等优势,彰显着宝安科创力量的澎湃动能。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宝安是深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场,深圳在宝安布局了“17+2”战新产业集群,集群数量全市第一。
宝安坚持创新驱动,稳步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多年积攒下来的工业根基展现硬核“底气”,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结构。宝安的底气还来自其创新基因。宝安3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超7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8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是深圳平均水平的1.6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15倍。
采写:南都记者 刘诗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