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男子洗鱼刺伤手指 中指被截除险丢命

医生提醒刺伤引起创伤弧菌感染,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榕 07-13 00:00

  显微镜下的创伤弧菌。 IC供图

  市民林先生(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在家清洗罗非鱼时被鱼刺刺伤,差点丢命。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创面修复科收治了一例被淡水罗非鱼刺伤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林先生。

  刺伤后第3天意识不清

  右手中指出现坏疽  

  据介绍,林先生在家清洗罗非鱼时被鱼刺刺伤右手中指,随后右手中指出现红斑,稍有疼痛。第二天早晨在当地社康就诊后,考虑“软组织感染”,予口服“克林霉素、甲硝唑”等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患者疼痛持续加重,右手中指进行肿胀、出现皮疹、水泡,逐渐呈黑紫色。

  刺伤后第3天(伤后40小时),林先生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就诊。林先生来院时,头晕、出汗、四肢稍冷、意识不清,心率150次/分,心率不齐,血压降低、脉压差缩小,低体温,伴有多个脏器功能损伤,呈脓毒症冷休克状态。右手中指剧烈疼痛,弥漫性肿胀,呈黑紫色、大水疱及糜烂、坏疽,感染蔓延至食指、无名指、小指、手掌及手背。  

  医生:

  淡水鱼类也携带创伤弧菌

  感染后或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小小鱼刺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林先生入院后,医院立即给予抗休克、抗感染、保温、急诊切开减张等紧急处理,生命体征逐渐改善。根据患者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医生当即怀疑为创伤弧菌感染。但淡水鱼类鱼刺刺伤引起创伤弧菌感染尚未见报道。

  为了明确诊断,即取创面分泌物进行PMseq-DNA局灶感染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检出丰度高达90.83%,确诊为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医生立即行急诊手术清创,右手中指坏疽行截指治疗。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炎症指标持续下降,多个脏器功能指标呈好转趋势,右手感染未继续蔓延。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创面修复科主任黄跃生教授介绍,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嗜盐细菌,为革兰阴性细菌,隶属弧菌属,广泛分布在海水中,常寄生在贝壳类的海洋生物中。室温条件下,携带在贝类等海鲜中的创伤弧菌繁殖极为迅速。人类常因生食携带创伤弧菌的海产品,或肢体破损创口接触带菌海水,或被带菌的海产品刺伤,或被海水中带菌的海生生物蛰伤而感染。创伤弧菌毒性极强,伤口一旦感染往往导致脓毒症和肢体进行坏死、坏疽等,致死、致残率极高。起病急、进展快,超过半数的患者在48小时内会进展为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50%-70%,是名副其实的“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黄跃生教授表示,此次林先生被淡水罗非鱼刺伤感染创伤弧菌,淡水鱼类也携带创伤弧菌,这一发现完全颠覆了大家的认知。由于创伤弧菌感染危害性极大,必须引起公众高度重视。

  这个病例脓毒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是根据其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立即想到可能是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及时使用了敏感的抗生素。基因检测确诊后,又立即急诊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截除了坏死的中指,并根据药敏检测结果,继续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目前病人全身和局部情况均显著改善。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通讯员 朱宣儒

  黄跃生教授提醒市民

  公众应提高对创伤弧菌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海洋和淡水鱼产品均可能带有创伤弧菌,应加强防范意识。

  下海游玩最好不要赤足,不要光脚在贝类多的沙滩漫步,伤口部位应避免接触海水或海产品;

  宰杀或清洗海鲜或淡水鱼等过程中,佩戴较厚的橡胶手套可有效防止刺伤;

  切勿生食或半生食海鲜:尽量将海产品蒸煮熟透后食用;

  一旦不慎被海产品或淡水鱼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并用清洁水进行反复冲洗,使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出现伤口肿胀(尤其是进行性红肿、坏死)、疼痛、瘙痒、肿腹泻及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