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个麻醉睡眠专病门诊在南山开诊
为了睡,先“麻醉”

患者在进行睡眠治疗。通讯员供图
每晚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后又容易醒,醒来后又再难入睡,香薰、数羊、白噪音、褪黑素、安眠药、针灸……为了能睡个好觉,能用的法子都用上了,还是失眠怎么办?
失眠患者的福音来了!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以下简称“南山医院”)麻醉睡眠门诊正式开诊。该门诊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失眠患者在戒停安眠药物的情况下,改善失眠症状,实现轻松入睡。据悉,该门诊也是深圳市首个麻醉睡眠专病门诊。
患者:IT男
一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每周要请假补觉
90后的小江(化名)是一名IT程序员,近一年多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周有一半的晚上会失眠,晚上睡到凌晨2点醒了之后就睡不着了,一直到6点才能又眯一会,一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即使没失眠,晚上也睡得不好,睡眠质量很差。”小江说。
每次大失眠后的工作日早上都“飘飘欲仙”。看了很多IT工作者猝死的新闻后,小江相当害怕,觉得就算请假,也要把觉补上。所以,连着三天都失眠的时候,他就会请半天假在家补觉。后来,为了早上能多睡一会,他扔下自己的房子,特意在公司旁边租了个房子。
失眠一年多后,他扛不住了,决定要去医院就医。他点开“协和深圳医院”公众号的挂号页面,搜索了个“睡眠”,正好找到了该院新开的“麻醉睡眠门诊”,挂上号,第二天就去。
麻醉睡眠门诊负责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李朝阳详细了解了小江的病情,对其睡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小江的失眠史已经1年多了,属于顽固性失眠。李朝阳建议他可以试试麻醉睡眠门诊的麻醉睡眠疗法,这是近年刚兴起的一种治疗失眠的“新疗法”。
组合拳
麻醉睡眠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神经调节
麻醉睡眠疗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I)和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是指颈胸部或颈下的交感神经节,是人体控制交感神经的一个神奇“开关”,外形酷似星星,被称作“星状神经节”。
“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往往具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等特点,导致人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过度觉醒,该睡的时候睡不着。”李朝阳说。
星状神经节阻滞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颈部星状神经节位置,暂时阻滞它的传导功能,抑制神经兴奋,进而促使人体功能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从而缓解“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通俗一点讲,就是失眠患者的交感神经太兴奋了,导致“开关”失灵了,打一针,重启“开关”,让失控的交感神经“放松”下来,就能让人睡个好觉。
然而,打一针还不够,还要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调整睡眠的认知和行为,纠正日常生活中不良睡眠观念和习惯,包括睡前在床上刷手机、喝咖啡、喝茶、想心事、熬夜等,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认知。
“这是失眠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定不要忘记了。”临走前,李朝阳特意叮嘱了一遍。
治疗之后,小江很听话,严格执行认知行为治疗,不喝咖啡、关掉手机。第二天开始情况稳定,以后每天躺下10多分钟就睡着了,中间只醒了一次,迷迷糊糊看了一眼手机时间,就又睡过去了。
小江每天都写睡眠日志,和医生及时反馈睡眠情况。现在每天都能睡七八个小时,就算醒来也是过几分钟就睡着,失眠一年多后,他重新过上了久违的正常生活。
治疗
打破慢性失眠者对安眠药的依赖
麻醉治疗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运用麻醉药物、麻醉方法技术和理念来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慢性疼痛、以及失眠、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精神心理疾病等慢性疾病。
提起麻醉睡眠治疗,很多人就会担心麻醉有没有副作用?是否会产生依赖?
李朝阳介绍,超声实时引导下的精准麻醉注射,不仅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会产生依赖。相比传统的治疗方式,麻醉睡眠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慢性失眠者对安眠药的依赖,其优势是没有记忆力消退和药物依赖等副作用,技术安全,绿色环保。一般一个疗程包括一周3次门诊评估加阻滞治疗,频次根据恢复情况调整。
在治疗失眠方面,麻醉睡眠治疗对于失眠一年以内的患者效果较好。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总体有效率可达60%-80%,临床效果确切,改善后多可保持6个月以上。
但这也不是一针一劳永逸,长期焦虑、失眠的患者需要接受失眠的综合治疗。已完成门诊治疗但效果改善不明显的患者可住院行后续治疗,通过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方式,以睡眠认知为主,药物为辅,最终逐渐停掉药物,恢复到原来正常睡眠状态。
南山医院麻醉睡眠门诊是深圳市第一个麻醉睡眠专病门诊,可运用麻醉学的原理和技术对传统疗法效果不理想的顽固性失眠进行创新诊断和治疗,帮助失眠患者调整睡眠结构、恢复自然睡眠周期,逐渐摆脱对安眠药物的依赖。
目前,麻醉睡眠门诊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下午2:00—5:00。诊疗范围为急性失眠患者;顽固性失眠患者;长期应用安眠药物治疗,产生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人群。上述失眠患者可通过“协和深圳医院”公众号预约挂号来就诊。
链接
今年深圳市民健康素养监测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2023年最新发布的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深圳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47.63%。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维度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是61.04%、48.24%、43.19%,六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水平由高到 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73.88%,科学健康观素养67.63%,健康信息素养为61.13%,慢性病防治素养49.83%,传染病防治素养47.23%,基本医疗素养41.68%。
健康素养已成为当今许多健康倡议中炙热的话题之一。9月11日,2023年深圳市民健康素养监测项目正式启动,入户调查工作将在9月至11月份全面展开,共调查全市社区居民和老年人约15000位。
怎么辨别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员?调查员会佩戴工作证、携带介绍信、身穿工作红马甲,同时可能会在社区协调员、工作站人员、网格员、物管或安保人员等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入户调查。此次入户调查采用平板电脑调查,全都是判断题和选择题。由于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平均花费时间是20-40分钟。如果您当时有急事,可以和调查员再另约时间进行调查。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通讯员:向雨航 何跃 周欣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