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到2025年 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95%以上

河套智能地埋式垃圾站投运,注入环保动力,标志着全国首个无废智能生态岛在河套建成。

河套智能地埋式垃圾站。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最新一期政府公报公布“深圳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提到,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省下达指标,为全市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在全国、全省先行示范,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1
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
《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是将碳达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绿色低碳行动、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科技赋能碳达峰行动、市场助力碳达峰行动、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其中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中,要求充分发挥天然气支撑作用。推动老旧小区、城中村以及餐饮场所等实现管道天然气“应改尽改、能改全改”。到2025年,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等。
工业绿色低碳行动中要求,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建设20大先进制造园区。持续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动电子设备、电气机械、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等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节能改造。积极推进产值低、能耗高、污染大的“散乱污危”工业企业关停并转或技改升级。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省下达指标。
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则提到,到2025年,深圳港水水集疏运占比提升至34%,轨道通车里程达到640公里,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81%;到2030年,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83%,轨道通车里程达到830公里。
到2025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汽车比例达到60%左右,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万辆左右,LNG汽车保有量达2万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2000辆左右;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汽车比例达到70%左右,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左右。
到2025年,累计建成充电设施60万个,其中快速充电桩4.5万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全覆盖。布局不少于60座综合能源补给设施,深圳港口码头岸电使用率达到10%以上;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全面实现电动化。另外,深圳将对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价格机制。
2
推动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方案》还提到,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着力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级。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重点环节,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推动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超6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
另外完善碳排放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本方案各项目标任务细化,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评估。强化考核成果应用,将本方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对全市碳达峰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个人给予激励,对工作不力的区域和部门加强督促指导。
延伸
全国首个无废智能生态岛建成
河套智能地埋式垃圾站投运,实现垃圾“无感”
近日,服务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智能地埋式垃圾站正式投入运营,为河套深圳园区高标准建设注入环保动力,也标志着全国首个无废智能生态岛在河套建成。
据了解,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无废智能生态岛是福田区深入落实《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精神,高标准打造的园区基础设施。生态岛总面积约939.6平方米,由智能地埋式垃圾站和废弃物再利用科普公园两个主要区域部分组成。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结合无废城市理念、新型智能地埋式垃圾站应用,科普宣传垃圾分类及相关再生资源利用知识,彰显深圳的环保行动力。
走进无废智能生态岛,记者被场地“绿色生态”与“科技智能”相结合的巧妙设计所吸引。废弃物再利用科普公园融合生态循环理念,探索建立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垃圾变废为宝的可再生绿色循环模式,通过创新设计和艺术手法构筑园区小品及城市家具,共计重构废料10余项,创建环境友好型公共空间。而比起传统几层楼高的垃圾站,智能地埋式垃圾站只有两个洗衣机大小的“翻料器”露在地面,还有许多景观植物环绕,垃圾站与无废智能生态岛自然和谐之美的周边环境完美结合。
究竟是什么硬核科技可以让生态岛内看不见垃圾、闻不到气味?原来真正的高科技都藏在地下。据设备研发单位迈睿环境工程师汪鑫平介绍,地面上的两个“翻料器”相当于投放口,通过它把垃圾倒进埋藏在地下的压缩箱中,集约地面空间,位于地下的压缩箱每个有10吨的容量,配备了两套压缩箱,可以就地压缩垃圾。垃圾站设计垃圾转运量为每日50吨,设备配有三道除臭系统,能有效防止臭味外溢,并在地下密闭空间内进行全覆盖、全渗透,持续高效的自动消杀。智能地埋式垃圾站解决传统垃圾转运站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痛点,实现垃圾“无感”效果。
据介绍,福田区牢牢把握新时代城区环境治理工作部署要求,在“推广环卫机械化”“作业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智慧化”“制度规范标准化”“居民参与常态化”“环卫理念人性化”六大方面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在无废智能生态岛高品质建造智能地埋式分类转运站,为建设文明健康环保型城市助力。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摄影: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