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地道中药,记录着破旧立新的配方
“当归”生华夏“足迹”遍世界


第五代继承人杨彬向南都记者展示当归片。经过选料、回潮、清洗、分类、剪切、浸泡、蒸制、刨片、打皮一道道工序,这味地道药材当归“华丽变身”。



扫码看视频
是它——相思难避如逃疟,一味文无是良药。又是它,李时珍笔下《本草纲目》的“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是文无,也是当归。生于华夏,“足迹”踏遍半个地球。一路走,一路疗愈,一路讲着中华本草绵延千古的故事,在深圳宝安,一段关于它的传承历史,正是这个故事的索引。
开栏语
让世界以另一种方式“打开”宝安
跨越时间、空间和语言的海,蔚蓝星球上,什么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存在?是睁眼即可见的山川湖海,是闭眼亦可感的喜怒哀乐,是记录时间脚步的四时风景,是定格岁月痕迹的匠心文物,更是,具象化并传递着这一切的文化。当你跨越时空与陌生人领略到同一片海的“美景”时,文化的“轻舟”在此刻完成了一次出海远航的使命。
一株地道中药,记录着破旧立新的配方;一颗细小琥珀,蕴含着精雕细琢的过往;一场醒狮表演,诠释着热血传承的故事;一款竞技游戏,描绘着文化出海的无限想象空间……在深圳宝安,从文化作品到文化服务,借着多元化载体,一条条出海的文化“轻舟”已聚势成潮。
伶仃洋畔,地处深圳西海岸的宝安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行要津,千年前,载着瓷器、香料等商品的商队从这里出发,借着舟楫扬帆出海,目的地是具体的贸易地点与市场。千年后,这里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区,文化的舟楫亦从此处出发,乘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东风扬帆远航,目的地则是每个人的心中。
作为“深港文化之根”,宝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宝安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立足本土文化,传承城市文脉,不断加大宝安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加速开辟文化出海新航道。
以文化为魂,宝安正借文化出海的潮写下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醒狮是串联起岭南的过往与现在、民俗与历史的纽带”,当宝安的醒狮表演如惊雷绽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异国他乡时,观众的欢呼是文化输出表现最有力的反馈。“让中药的‘足迹’遍布全球”,当一株小小的中药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时,畅通的销售渠道是这股东方“神秘力量”被认同最好的佐证。
以文化为芯,宝安正发挥“文化+”的赋能效应写下激活产业发展的实践篇章。一代又一代松岗“琥珀人”的努力,将中国琥珀送上了世界舞台,一条琥珀的全产业链从东方绵延至了五湖四海。数字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助推着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游戏扬帆出海,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双赢。
文学、音乐、游戏、短视频、非遗技艺……持续挖掘文化故事,通过多元化的载体不断擦亮文化品牌,对外讲好宝安故事,传播宝安声音,这是宝安“文化强区”建设中常态化发展、持续性创新的一个缩影。从贸易“码头”到文化“码头”,伶仃洋潮涌千年,以“制造”闻名之外,光景日新的宝安正在通过多元的文化出海实践,对外构建起另一种“打开方式”。在宝安,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绵延不绝,文化出海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成为了融入他乡生活、产生情感共同、激活产业发展的“密码”。
由此,南方都市报推出“文化出海 宝安领航”系列报道,通过记录宝安文化“轻舟”出海驶过的一条条足迹,探索呈现“湾区之心”在文化出海上的生动实践,进一步细摹文化宝安的形象,在助力宝安书写文化版“自我介绍”的同时,以文兴业推动宝安高质量发展。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实践时,看到的不止一次次的坚守与创新,还有文化引领下传统领域从柳暗走向花明的意气风发。
中药传承
翁婿接力擦亮百年老字号招牌
“父亲是老中医,岳父是老药工,相通共进”
在宝安桥头的一间院落里,炉子上的玻璃壶里煮沸的是当归,“扑哧扑哧”中一股股热气带着浓郁的草药味弥漫在院子里,也飘散在杨林顺兴号当归的第五代掌门人杨彬一生炮制中药的岁月里。
将当归置于特制的刨刀中,压实刨板往前推,当归便刨片成型,一片一片落入簸箕中……杨彬演示着当归炮制过程中“刨片”的过程。经过选料、回潮、清洗、分类、剪切、浸泡、蒸制、刨片、打皮一道道工序,当归这味生长在华夏土地上的道地药材“华丽变身”,变成一片片色泽黄白、香气浓郁,可入药也可做膳食的当归片。
出身于中医世家,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杨彬在幼年时就种下了传承中医的种子。大学时期,杨彬进入中药专业学习,接受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训练。大学毕业之后,杨彬来到深圳,成为顺兴号第四代掌门人林寿发的学徒,杨彬和林寿发不仅有师徒的机缘,还有翁婿的缘分。聪明、机灵、中医世家出身、中药专业,林寿发看中了这个颇具潜力的小伙子,并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两人成功牵手,从此亲上加亲,“我的父亲是老中医,我的岳父是老药工,相通则共进!”继承顺兴号后的几十年里,杨彬潜心打磨当归制作技艺,经营当归产业,从翩翩少年到银发大叔,在悠长的时光中,如神奇的本草,随着草药的生长,药性也发生变化,时间沉淀出的不仅是疗愈良方,更有匠心者的从容。
杨林顺兴号当归制作技艺,传到杨彬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五代人的沉淀与传承,让当归制作技艺一剪一刨中锤炼出了经典。
“杨林顺兴号当归制作技艺”于清朝末年始创于香港。创始人为广东南海籍香港药商潘先生,潘先生制药技艺高超,炮制的当归品质优良,童叟无欺,很快就将“顺兴号当归”的品牌打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潘先生的广东同乡冯先生来到香港,投奔到潘先生的门下,兢兢业业多年,最终成为“顺兴号当归”的第二代掌门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冯先生的外甥潘富芬到香港投奔舅舅,因冯先生没有儿子,潘富芬于1968年继承衣钵,成为“顺兴号当归”的第三代传承人。1983年,乘着时代的东风,“顺兴号当归”经深圳市“三来一补”招商引资来到宝安区桥头村投资经营当归事业,从此扎根宝安这片沃土。2008年潘富芬离世后,他的高徒林寿发,也就是杨彬的岳父,成为“顺兴号当归”的第四代继承人。沉潜蓄势、伏久为高,2010年,杨彬接过了第五代传承的大旗。
事实证明,林寿发的眼光确实独到,一段姻缘不仅延续了家业的兴盛,也成就了传统技艺的经久不衰,他选中的接班人不负众望地将杨林顺兴号这个传承百年的老字号招牌越擦越亮。宝安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位于福海街道的“杨林顺兴号当归制作技艺”成为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也是这一批次“传统技艺”非遗名录中唯一的中药项目制作技艺。一道道工序凝结着千百年来的经验与智慧,一代代传承人不懈坚守、勉力传承,让这项非遗工艺存续至今,也让“当归”这味与数千年光阴相伴的本草,在炮制后完成一次又一次草木与生命的对话。
开拓创新
传承中医药文化关键在年轻人
“很多顾客(在直播间)从质疑到试试看”
两片当归,一片较薄、较软,切面呈浅棕色,边缘有褐色表皮;另一片厚度与硬度更大,香气更为浓郁,色泽呈现出更为明亮的黄白,切片没有褐色表皮。从外观、质感还是从香味判断,后者都呈现出极高的品质,这正是杨林顺兴号当归。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原始丛林、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其生长的最佳境域,甘肃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名,岷县所产“岷归”已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杨彬介绍,“中医用药讲究地道药材,我们的当归只选甘肃岷县生产的。”杨林顺兴号当归的原料“岷归”在当地初步加工后,跨越广阔河山,运至深圳再次精加工,杨林顺兴号特殊的当归制作技艺更将这味“人间良药”的buff叠满。刨片、去皮、手摇打皮筒打皮……各道工序,杨林顺兴号把匠人精神当做标尺,在一招一式里执着。
在继承中医药前辈们留下的古法加工手艺的同时,杨林顺兴号以创新工艺攻克质量“大关”,在旧与新、守与破之间,传承开拓。“第三代传承人改良升级加工技艺,研制出了我们加工当归独特的炮制手法——手工打皮。采用打皮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可能附着在归皮上的尘埃、微生物以及农药残留等有害杂质,只留下洁净的归体,不但卖相好看,也吃得安全。”杨彬介绍道。尽管当归打皮,会损失约5%的重量,降低收益。杨彬谨记岳父的告诫:“不是好货不出门!药材质量好,药才好,至真至诚才有回头客!”
传承发扬中药文化的这条路波折起伏,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2014年以后,市场低迷,维持当归的生产艰辛不易。杨彬认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关键在于年轻人。于是,他选择火爆的直播形式,化身科普主播,在直播间讲解中医知识,介绍杨林顺兴号当归制作技艺。一方面这是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们的困境。“虽然开了账号,但是运营得不温不火。”“电商渠道听着简单易操作,可要想运营起来还是需要专业团队和投入资金。”面对起伏,杨彬坚信,本草有灵,一次次历经实践检验的经验,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不夸大药性,但是也不能轻视它们的价值”,杨彬说,“很多顾客都是从质疑到试试看,最后成为铁粉的。”随着社会对中药的理性认识回归,中药市场方兴未艾,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先辈和传承者携手交还给自然的答案,不仅闪耀在白墙黛瓦的中医馆,也将相传在熙熙攘攘的街区巷陌。
当归出海
药物安全性与各国审批是最大难题
“药品理念、文化差异是中药出海必经的坎”
“我要面子,用我的方式,改写一部历史,没什么别的事 跟着我念几个字 山药当归枸杞 GO……”周杰伦的一曲《本草纲目》席卷全球,加深了海外消费者对于当归的印象。“北方原料,南方制造,”杨彬表示,把生于祖国北方土地上的本草,在气候适宜的南方精挑、加工,打造成世界知名高品质品牌,把中药文化传播出去,是杨林顺兴号百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
“做中药出海的卖家,药品理念、文化差异、法律法规等是中药出海落地必经的几道坎。”杨彬说道。其中,药物安全性与各国的审批制度成为中药出海面临的最大难题,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当归药材》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对提升当归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当归产品的国际贸易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当归“出海”的定海神针。
百年来,杨林顺兴号踏踏实实做当归,稳稳当当传技艺,品质成了杨林顺兴号持续焕发活力的秘诀,深圳与香港毗邻,香港又是杨林顺兴号的发源地,国际化的香港成了杨林顺兴号口碑的发酵地,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认准杨林顺兴号,在口口相传中,杨林顺兴号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在海外实力圈粉无数,其当归市场不仅覆盖华南地区及香港,而且辐射东南亚、美国加州、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的华人区,当归的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现如今,这味世代守护华夏民族健康的秘方正通过精湛的加工技艺、畅通的销售渠道,实现“出海远航”“环游世界”的梦想。
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与智慧,陪伴着中药走过历史的漫漫长河,为保护、传承制作当归的非遗技艺,杨彬和保护单位还计划将“杨林顺兴号当归制作技艺”的操作方法进行文字和视频记录并建档,建设当归陈列馆、举行当归制作非遗技艺的参观与学习活动,让这项凝结着中药传承人智慧与匠心的当归传统制作技艺谱绘出人与草木相互依存、相互抚慰的生命图景。“未来,我们将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研发当归附加产品如当归茶、当归糖、当归鸡、当归粥、当归洗发护发产品等,将我们的非遗当归产业进行产业化升级,让这味药食同源、‘十方九归’的中药材,销往世界各地,让中药的‘足迹’遍布全球。”
存续、传承、创新、发扬,作为宝安区非遗项目,杨林顺兴号一代代传承人始终以匠人精神唤醒非遗活力,以坚守品格书写中药“出海”传奇,当归,这株生长在中华土地上的“人间良药”,正乘着杨林顺兴号这艘扬帆起航的“快船”,走出国门,等待一个华盖参天的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视频编辑:刘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