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水务局高标准打造幸福河湖 为美好生活加码

甘坑河碧道
亲水打卡网红地珍珠滩、链接客家文化的龙园水岸、分布在碧道边上的驿站……2023年,龙岗河干流碧道示范段攻占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这条“出圈”的碧道,分两部分建设。其中的示范段在今年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也在今年6月动工。可以说,碧道3.0版本的龙岗河干流碧道,承载了人们对于碧道的几乎所有愿景。
龙岗河干流碧道“出圈”背后,是龙岗区水务工作的进一步突破与纵深。2023年,龙岗区水务局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多措并举提升水务工作成效,着力解决水务领域存在的重难点问题,为龙岗人的美好生活加码。
网红碧道背后藏着“六水共治”密码
有人问,龙岗河干流碧道出圈的原因是什么?是水清,是景美,还是完善的设施?其实都有。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碧道?答案是“六水共治”。
“可以说,龙岗河干流碧道建设,是我们加快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一体推进的关键之举。”龙岗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碧道建设,我们以构建安全畅通的行洪通道、营造山水生境丰富的生态廊道和打造城市蓝绿网络的休闲廊道为着力点,有机串联周边生态景点和公园、联通休闲步道系统,在提高龙岗河流域防洪能力的基础上,更为恢复河流生态资源和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蜿蜒翠绿的碧道还可以与周边产业发展统筹谋划和联动建设,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和展现龙岗区独特风情的文化招牌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龙岗河干流碧道示范段建设有4座特色服务驿站和1座碧道馆,极具龙岗客家传统文化特色,展现了现代滨水风尚与客韵人文生活,让人们在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同时,更体验到客家特色的人文气息,真正传承和弘扬龙岗的客家文化及龙岗河的水文化。
为了让水环境集聚更多人气来服务周边产业发展,在开展碧道建设时,龙岗区也对水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将碧道与沿河更新项目联动设计建设,激活沿河土地价值,与周边范围内商务、商业、文化等活力节点串联。碧道建成后,极大带动了片区城市更新、商业、餐饮、文旅等产业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水、产、城共治,助力龙岗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龙岗区水土保持项目获得“国家级”肯定
甘坑河碧道,是龙岗区水务领域另一个“明星”。近日,水利部公布《2023年度拟认定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甘坑河碧道所在的甘坑-木古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成功入选2023年度第一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
本次成功入选的甘坑-木古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由甘坑河、甘坑水库、木古河3个部分组成。龙岗区依托甘坑-木古河流域内自然资源及客家文化资源,统筹兼顾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治理,完成了“防洪排涝、污染治理、景观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市容市貌提升”等多位一体建设,流域内生态及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中,甘坑古镇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客流量超200万人次,已然成为客家龙岗的网红打卡点。
据介绍,龙岗区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区水务局建立之初,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科室,并建立了全市首个区级水土保持监测分站。近年来,还提前谋划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结合辖区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制订了《龙岗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龙岗 幸福河湖”建设。
龙岗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岗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以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思路为指引,统筹推进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湖水系整治、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并结合遥感技术、城市管家等新技术、新手段,形成了特色创新的治理模式,打造了河湖生态复苏的新样板。
文:颜鹏 图:龙岗区水务局供图
制版:刘嘉琳 邓诗君 刘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