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
打造“劳动教育+”育人新模式 赋能高质量发展卓越学校新机遇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此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地处城市中的绿洲,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旁的“桃花源”。得益于毗邻生态园研学基地、水稻种植基地的独特条件,近年来,该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劳动课程,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规划劳动课程设置;深入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搭建。
通过劳动课程,该校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学校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创建“劳动教育+”课程
五育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现实因素出发,白芒小学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条件:距离学校200米有占地面积约3.98万平方米的丰盛生态园研学基地,距离学校8公里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西丽新围水稻种植基地,这些校外资源为该校建立“种植+”基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立足政策导向,指向核心素养。白芒小学借助课程活动,注重探究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整合,该校开展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整理、养殖、种植、收获等真实劳动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真问题、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倡导五育融合,该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整理、养殖、种植等为线索,融合多学科知识、技能、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活动安排、评价方式等,让学生在各种学习和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五育深度融合。实践过程中,该校坚持儿童视角,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以儿童提出的真实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基于新课标要求,白芒小学顶层设计,围绕整理、养殖、种植等进行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构建项目式学习,创建系统、整合、开放、个性、科学评价的劳动教育体系;助力学生的知识结构化、深入理解知识间内在关联,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学以致用。
开发多样课程协同育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该校开发了第一学段“整理+”系列劳动课程、第二学段“养殖+”系列劳动课程、第三学段“种植+”系列劳动课程。
“整理+”系列劳动课程开展了“我的班级我整理”“我的房间我整理”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建立及时或定期整理收纳的意识,形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在“养殖+”系列劳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乌龟、兔子、鹅等动物的成长特点和生活习性,开展实践活动,养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形成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品质。“种植+”劳动课程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将项目与现代农业技术考察、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农业生产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该校充分发挥不同场域劳动的优势,促进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如将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家里整理、养殖、种植,方便其进行日常观察、养护、记录活动,形成一个长期、实时、可持续并且保障性强的学习空间,搭建知识学习闭环。
学校利用校园生态园、屋顶等闲置空间,设置便于操作、可灵活移动的种植箱等用于课堂活动及实践,充分融合不同学科知识,进行问题探究和劳动体验。还发挥社会的灵活支撑作用,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开展体验式劳动实践。与此同时,协同各方力量做好外出活动方案及安全预案,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白芒小学建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导教,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创意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深化评价改革,彰显课程育人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教育改革创新亮点突出
形成校园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探索下,白芒小学“劳动教育+”教育改革呈现出的创新亮点突出。学校顶层设计规划“劳动教育+”课程,成立项目开发组,明确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课程的要求,研读核心素养,进行学情分析,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向。
现阶段,学校在项目式学习综合育人新模式、锚定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新课标引领为教师成长赋能、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形成范例等方面的探索成效显著。
在“整理+”“养殖+”和“种植+”三大劳动课程体系的研究过程中,以真实劳动情境为背景,该校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构建中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课程中提升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探索项目式学习综合育人新模式。
三大劳动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而展开,促进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的劳动素养。以教师特长和兴趣为导向,以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进行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劳动教师培养模式,能够为其他学校劳动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三大劳动课程体系开展的同时,该校形成一系列整合校园及周边有限空间的范例、可推广的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模式。基于三大劳动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资源,为劳动教育的探索贡献力量。
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实现高质量办学成功跨越
整体来看,白芒小学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该校坚持从儿童视角看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让学生参与到三大劳动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以劳育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该校进行以教师特长和兴趣为导向,以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教师在带领学生劳动的过程中,有效推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方面,该校劳动系列课程以“劳动教育+”为主线,融入多学科知识,优化创新课程体系。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精选课程内容及活动开展方式,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地区发展及时令特色,从教学设计、形式、场景等方面都进行了改变,不断创新发展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方面,该校经专家团队积极引领,教师团队、课程研发小组反复讨论,开发的一系列可迁移、可持续、具有真实性、可操作性、成体系的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课程。构建基于校园有限空间及周边社会资源创设劳动教育基地的实施范式;涌现一批“劳动教育+”教学案例、作品集;项目化跨学科课程资源库等。
基于以上创新,该校特色得以彰显,办学成果获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全国“跨越式”课题先进校、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办学先进单位等90多个各级各类荣誉奖项。白芒小学作为牵头学校,还与片区3所学校联盟创建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先锋学校项目,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白芒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的成绩喜人,荣获首批“深圳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以及首批“南山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在南山区首届劳动成果展中荣获“特等奖”;学校劳动专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段劳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白芒小学探究“种植+”劳动课程为例》在2023年度南山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立项;学校案例在南山区新课程改革一周年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学校钟鸿达老师在南山区第五届“百花奖”劳动学科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第一名)等,实现了学校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成功跨越。
文:伍曼娜
制版:李斌 肖美连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