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学校:

以“教与学方式变革”为支点 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粤蕾 12-28 04:03

  传统的课堂教学“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这些制约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

  一节生动的高质量课堂,是一所学校高质量办学的最基础的体现。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学校(下称“盐实”)从聚焦课堂变革、提升校本教研、研究作业体系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独特的“高效智慧课堂”、校本化高质量作业体系和三个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系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影响力。

  近年来,盐实以无数节高质量的课堂办成一所“孩子心中最好的学校”,朝着“精心建设一所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有诗和远方’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前进。

  高效智慧课堂:

  “一抓手”“三智慧”“四环节”  

  以一个有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开始一堂课,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索寻求答案,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知识也在探索中被装进学生脑海里。这是盐实课堂的写照。经专家指导、理论探究、实践摸索,该校目前初步形成以“一抓手”“三智慧”“四环节”为构成要素的“高效智慧课堂”范式。

  “高效智慧课堂”以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作为追求目标。据介绍,“一抓手”是指“小组合作+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三智慧”则体现在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中、教学推进过程的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中、情感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中;“四环节”则包括预习指导、合作交流、总结点评、达标测试等四个基本流程。

  在“高效智慧课堂”建设中,盐实遵循“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完善”的思路。在具体实施中,盐实先从初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开始,然后再逐渐扩展到其他年级和其他学科;在名师指导下,语数英骨干教师先按“一抓手、三智慧、四环节”模式上实验课,总结改进后在科组教师中上研究课,最后再推出面向全校教师的公开课。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课堂得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打磨,教师也得以快速掌握方法实现成长。

  随着纵深推进“高效智慧课堂”建设,盐实教师们的探究热情大大被激发,同时也越发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喜人局面。如果你随机一天走进盐实校园参加观课,就可以发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既鲜明地突出高效、智慧的特点,同时课堂教学“变式”无一重复。如语文学科以“预习感知、探讨合作、交流展示、总结归纳”为模式;数学学科以“设置情境、合作探索、总结反思、巩固提高”为模式;英语学科以“导入自学,互动交流,点拨应用,评议拓展”为模式等。

  值得一提的是,盐实还形成了“小组合作+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范式,这一范式强调在“高效智慧课堂”建设中,“小组合作”是基本的组织形式,“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是达成高效智慧课堂的必要前提。  

  校本化作业体系:

  高质量差异化布置与批改  

  知识的吸收仅依赖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作业是巩固的关键;同时,作业改革也是撬动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聚焦“五项管理”、“双减”等政策文件,盐实把作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在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校本化高质量作业体系。

  以往统一布置作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为有效布置作业,盐实紧紧围绕新课程作业观的多维作业观、差异作业观,遵循减量提质、减难增基、减面增点、减旧倡新、减粗增细等策略,按时段、学情、内容对学生作业进行差异化布置。其中,按时段差异分为课堂作业、平日作业、周末作业、假期作业;按学生差异分为必做作业、自选作业、合做作业;按内容差异分为学科作业、实践作业、创新作业、劳动作业。

  作业批改需与作业布置形成紧密闭环,高质量作业体系才能构建起来。因此,盐实遵循作业批改主体多元化、批改形式多元化,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批改不是简单地评对错,更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环。盐实的批改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一的教师批改走向教师批改、师生共批、学生自批、生生互批。批改形式多元化,即有常态批改、随堂批改、组内互批、课后面批,实现作业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订正、及时进行二次批改。

  精细化的作业管理也必不可少,盐实从流程管理、层级管理、评价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层级管理主要包括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两个层级。评价管理则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三个方面。

  据相关调查结果,盐实90%的学生表示每天可以保证8-9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可以进行1小时左右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保证每天进行半小时阅读课外读物。事实说明,有效的作业减负,让盐实的学生们腾出更多精力致力于喜欢的劳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学习,促进了个性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多样化平台促全面发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盐实以其独特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成就了快速且高质量发展。该校深入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认识到教师发展是课堂变革的关键,因此致力于打造多样化的专业发展平台,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全方位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学校精心设计了教师成长计划平台。这个平台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对于新教师,盐实提供规格培训;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教师,进行入格培训;而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则进行升格培育。这种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旨在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盐实在校本研修方面也做出了显著的努力。他们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不仅邀请了众多教育专家、教授、名师到校进行讲座,还鼓励教师参与校外的学术交流。这样的研修模式,让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从实践体验、经验总结到理性认知的蜕变。

  此外,盐实还积极推动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同学科、跨学科的青年教师互相交流、听课、评课,已成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文化;学校还推行“小组合作+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范式,将课程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

  在自我成长平台方面,盐实则通过“学习、复制、反思”的方式,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篇教学反思,而学习模仿则被视为教师成长的捷径,该校强调“复制身边的优秀,就是学校给你的福利”。

  短短几年的办学时间里,盐田区实验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师们主持了40余项各级各类课题,发表了数十篇核心期刊论文,成立了5个市区名师工作室,培养了30余名市区名师及骨干教师,近百项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学校的道法科组获得了深圳市“巾帼文明岗”荣誉,数学科组则获得了“减负提质示范科组”的称号。

  展望未来,盐田区实验学校将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聚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提升教研水平,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铺就了道路,为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谢粤蕾

  制版:李斌 肖美连 严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