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芳华弦歌不辍 清源提质谱写新章
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12月28日,深圳市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将在新桥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宝安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百校展演暨清平实验学校五周年校庆演出——筑梦清平·共谱华章,分享发展硕果,展示办学成果,凝聚各方力量,筹谋发展大计。作为深圳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中一所立足宝安教育改革前沿的新校,清平实验学校自2018年9月建校起便肩负着“办一所优一所”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五年来,清平人踔厉奋发,在区教育局党组、党工委的领导下,致力于开放融合的“诗意生长”课程建设,多元特色的“人文三省”德育探索,扎实高效的“四维八度”教学研究,以及分层赋能的“竹梅兰菊”师培行动,为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走出一条具有清平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诗意生长”课程体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优质课程塑造美好未来。清平实验学校积极应对时代潮流和教育发展趋势,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构建了“诗意生长”课程体系,旨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该课程体系以学校文化核心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全面生长和全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学校明确了“人文与责任”以及“科技与创新”的课程特色,锚定培养具有“三感六维”的清平学子的课程目标。其中“三感”包括生命的质感、动感和美感,分别对应“六维”中的“有德有才”、“有胆有为”、“有爱有趣”,从而有效提升课程内涵。
多维课程助力学生多元发展。清平实验学校的“三感六维”课程体系涵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在提供完备的国家课程基础上,学校还提供了80余门供学生自选的拓展课程,并着力建设了“三美戏剧”课程、项目研究型课程、“古墟里的课堂”和“人文三省”等特色品牌课程。
其中,“三美戏剧”课程将戏剧融入学科内容,以美育人,以美润心,以美铸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心理自信和文化素养;项目研究型课程以实践性学习方式,让课堂回归学生,将课本内容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和实践创新能力;“古墟里的课堂”挖掘清平古墟资源,通过职业试练体验,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提升人文底蕴;“人文三省”课程则是通过课内渗透和课外浸润,培养学生文质彬彬的品行、立己达人的品德和大道为公的品格。
高质量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依托“诗意生长”的课程建设,清平实验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与宝安区人民政府共建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学校课程发展”项目实验校(全区十所之一),成为完成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的首批示范校。在深圳市未来教育优秀案例征集评比活动中,该校以“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案例获得二等奖;“助力学生诗意生长的学校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也在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中荣获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年度奖。
“人文三省”德育实践,培养学生优良品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清平实验学校秉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发人文“三省”课程和“严慈学堂”活动,构建“三全”育人路径推动学生“三品”育人目标实现。
“三全”即全员全时全阶段育人,“三品”即学生品行、品德和品格。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多个角度规范学生日常,成功构建人文“三省”德育管理模式。该模式将学校德育常规落实与人文素养培育横向链接,既协调学生的德育养成与智育发展的统一,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助力。
其间,该校通过晨诵,发清朗之声、诵经典之义;通过午书,写清秀之字、立端正之人;通过暮省,读清新之书、立中华之德,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作用,引领学生成长。同时,“三省”德育以省行、省身、省心为路径,全方位立体化建构学生成长体系,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生活习惯以及人际交往,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思维明晰的综合人才。
高质量德育实践不仅在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行上取得显著成果,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校以来,清平学生在各类比赛中频频斩获殊荣,170余人次获国家、省、市、区级一等奖,其中徐圳、林贝乐、杜嘉怡、蒋济蔚、张美忻、黄子钰等学生在2022年全国运动训练竞赛联盟操舞锦标赛SU13三人操中斩获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洪翊然、何明俊在第三十七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成就为学校赢得了“宝安区文明校园评估示范校”和“宝安区德育工作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为清平实验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树立了光辉标杆。
“四维八度”教学管理,推动课堂高效变革
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主阵地”,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实施高质量课堂。为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内涵,清平实验学校秉持“尊重·启发·创新”的教学理念,以情境化、问题导向化、教学评一体化为指导,引领教师切实贯彻“四维八度”的教学规范。即在“目标与方法”维度上强调强度和高度;在“过程与内容”维度上追求进度和深度;在“教情与学情”维度中,教情把控和学情分析要具备宽度和热度;在“评价与反思”维度中效果评价与实践反思要具备效度和信度。
同时,学校还明确了一节好课必须满足“1·3·10·5·3”的课堂量化标准,即“一个完整的板书设计”“三个以上课堂重点知识性问题设计”“十个以上学生课堂有效发言”“五次以上精准课堂评价”“三项以上随堂练习与巩固”,构建了学校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可量化、标准化的操作范式。各项教学质量检测中,该校学生在第四学区乃至全区范围内取得可喜成绩,赢得广泛好评。
“竹梅兰菊”梯队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清平实验学校以“师生发展学校,学校发展师生”为核心目标,以“梯队分类培养”为原则,推行教师发展“三研”模式——研教、研学、研训,创新开展了“新竹计划”“探梅行动”“芝兰寻芳”“亭菊示范”四大行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夯实提质增效保障。
新竹计划育新人。学校通过“师徒结对”方式,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探梅行动促转型。学校依托宝安区“新秀计划”,深度培训3-5年教龄的教师,培养其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芝兰寻芳强队伍。学校依托宝安区“薪火计划”,针对培养5-10年骨干教师的领导能力和教育创新思维,强化教师的教研管理和技能。
亭菊示范立标杆。学校针对性培养10年以上教龄的“名师”,深化教育研究能力,推动名师在教育实践和理论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力争成为学校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形成名师带骨干的辐射作用。
在教师梯队培养机制带动下,清平教师过去五年成功申报了25项区级及以上课题。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申报中,该校的11项市、区级课题成功立项,创历史新高!
此外,清平实验学校的年轻教师们也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丰硕成果,赢得80余项区级以上专业比赛一等奖。在2023年宝安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温婉莹老师荣获劳动学科一等奖,姜涵弘老师荣获信息学科一等奖,陶蕾老师荣获英语学科一等奖;体育科组在宝安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等。清平实验学校的年轻教师们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宝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五年,清平实验学校屡获殊荣,先后获得“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教育改革创新最受关注新锐学校年度奖”、“宝安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宝安区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等荣誉。特别是在今年首次中考中,学校初中毕业生取得可喜成绩,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砥砺前行五载路,弦歌不辍奏华章。从“新建校”转变为“优质校”,清平实验学校将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继续探索具有清平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杨佳欣 廖珊妮 覃仕林
制版:陈欣 邹虹香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