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行动路径 走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为努力探索“管理规范化、师资专业化、课程实践化、课时集中化”的劳动教育新途径,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下简称“中心”)应运而生。它成立于1997年1月,并于2001年正式定编,加挂“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福田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的牌子——26年来,这一“中心”积极创设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课程、新方法,与时俱进地探索出了“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占地面积8273.69平方米,建筑面积10293.46平方米,另建有预制校舍一栋,建筑面积1962.98平方米。拥有劳技专业教室28间,同时还拥有天象馆、创客大讲堂、禁毒教育中心等各类体验活动教室。2016年,成立了“福田区青少年创客中心”;2019年,福田区教育局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合作成立福田区“内地-香港STEM教师研修中心”和“福田区青少年STEM教育培训基地”,并落地劳技中心。至此,劳技中心已集劳技教育、科创教育、STEM教育于一体,成为更加符合“开放、共享、实践、协作、智能”理念的青少年创新型智慧劳动的学习和实训基地。
26年历史沉淀
是深圳全市开办时间最早、课程参与率最高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26年来,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各所学校的协助和支持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遵循“知行合一,创新树人”的思想,贯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宗旨,为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现代人。中心建成以来,完成了福田区近40万人次学生的劳技、科创及STEM课程教育,实现了高质量、全覆盖,诠释了“本真、适才、普惠”的福田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成为了福田教育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中心先后开设了陶艺、烹饪、数码摄影、黑白摄影、微视频、剪纸、刺绣、服装设计、丝网花艺、模拟驾驶、电子、机器人+、茶艺、3D打印、无人机、木工、赛车等30多门课程,课程全部由中心教师自主研发,是深圳全市开办时间最早、课程门类最丰富、课程参与率最高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近年来,劳技中心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在课程转型升级、管理结构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中心课程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得到辖区各学校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美誉,展示了福田劳动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构建与时俱进的劳动精品课程
创设现代劳技教育新的课程格局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丰富多元、具有时代精神和生命活力的劳动课程是中心存在和发展的立身之本。中心根据劳动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全力构建与时俱进的劳动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第一,不断提升丰富传统课程。在开办初期,中心开发了烹饪、焊接、电子、木工、刺绣、缝纫、摄影等7门课程;2008年搬到新校址之后,中心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又陆续开设了微视频、服装设计、丝网花艺、天象、汽车模拟驾驶等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种类;2016年建立创客中心之后,中心继续优化课程结构和类型,着眼于新时代新形态劳动,增加了创客创新、3d打印、无人机航拍、机器人+等科创类课程,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传统课程,打造了面向生活的“生活实践系列”、面向传统的“民间工艺系列”、面向设计的“加工设计系列”、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系列”、面向身心的“探索感悟系列”等五个板块的系列课程。
第二,积极探索课程统整路径。在当下以大概念教学、探究式学习、学科间统整为主基调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是一种现实呼唤。2019年5月,以创建福田区教育局与中国教科院的合作项目——“内地-香港STEM教师研修中心”(福田)为契机,团结带领全体教师协同攻关,利用深圳创新之都、科技之都的优势,倾力打造多样化的、适合福田学生的七大项目板块30多个门类的特色课程。同时,中心还在积极规划STEM课程2.0版本的融合统整课程,依托现有课程资源,还原生活真实情境,构建真实体验场域,通过项目有机串联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之形成紧密结合的共同体,让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构建现代劳技教育新的课程格局,全面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分享、解决真实问题、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课程辐射作用。多年来,中心一直坚持对龙岗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肇庆市端州区劳技教育中心、包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鹤岗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等单位进行课程输出和教师培训,并多次接待来自北京、青岛、广州、邯郸、喀什以及深圳市各区兄弟学校的参观交流,他们对中心的课程在实践性、前瞻性、综合性、生活化、精细化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加强新时代劳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决定了劳技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较高的能力素养,尤其是“跨学科”的劳动课程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强新时代劳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的一项重要支撑与必然选择。
中心依托学科建设,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校本培训、教学竞赛为载体,聚焦课堂,努力提升课程内涵,积极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主要做好了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发挥群体优势,结合个人特长,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第二,落实每个学期公开课展示活动;第三,长期坚持教师跨学科、跨专业技能培训,提出“一专二精三通四会”的专业要求。为了培养新时代“一专多能”的“斜杠”教师队伍,中心积极引进高能培训团队,拓展教师研学空间,利用专家、企业、校外培训机构中的优质资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输送新鲜营养,调配增量,激活存量,为学科融合、课程统整奠定基础。
多项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在2020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修订测试”——劳动教育学科的全国试题征集活动中,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入选3道试题,占全国入选的12道试题的四分之一,4位教师获聘课程教材研究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测试命题组专家;2021年7月,由福田劳技中心教师编写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7、8年级)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全国发行,可以作为普通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参考教材,充分展示出福田区教师在劳动教育专业领域的雄厚实力和卓越贡献。
聚焦“艺术+技术”两条发展主线
探索具有福田特色的劳技+STEM统整课程体系
中心的STEM课程规划了2.0版本的融合统整课程,即由分散的劳技课程和STEM课程向统整课程发展。紧抓“艺术+技术”两条发展主线,进行STEM课程统整,使之形成紧密结合的共同体,让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实现“融入艺术+展现技术”大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根据上述思路,中心开发了两组系列课程:一、以“艺术生活线”为核心的非遗传承系列课程——即梳理归纳现有劳动和STEM课程,筛选出有关非遗的项目,使之成为“龙头”项目,带动系列课程开发。重点开发包括装点汉服、百花芬芳、机械木工、创意纸艺、非遗美食等多门课程:二、以“科学技术线”为核心的智能生活系列课程,即梳理归纳现有劳动和STEM课程,筛选出有关科技的项目,使之成为“龙头”项目,带动系列课程开发。重点开发包括无人机系列、城市农艺、木模搭建、智能家居、车辆工程等多门课程。
面对未来的希冀与挑战,福田区劳技教育中心将不断依托课程升级,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打造更加多样化、更具时代性、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课程,不断探索新时代中新形态的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创新教育、STEM教育的融合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人生、传承文化、完善自我、创造未来,为打造福田区良好的教育生态、贯彻落实“五育并举”做出贡献。
文:艾巧 周正阳 制版:易福红 邓诗君 严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