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高水平创新领跑特色育人之路 打造深圳本土办学样本范例




“我们不唯高考也能赢得高考……制定高于成绩增长的策略,想高于刷题应试的方法……育人就能育分……”这是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校长王荣今年在分享该校高考先进工作典型经验时多次提到的育人理念——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坚持教研引领,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策略指导教育教学,遵循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育人模式。
作为较早来深办学的国内名校附属学校,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以下简称“人附深”)从办学签约到开学,带着深圳人民的高期待,带着全国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带着治学严谨、理念先进、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从首都海淀穿越2000多公里而来,在深圳这个“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闯出具有人附深特色的育人之路。近年来学校教改成果备受瞩目,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突出,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广泛关注,并荣获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教育改革创新领跑学校年度奖,贡献出异地名校扎根深圳本土办学的样本范例。
用“拓荒牛”精神扎根深圳办学 闯出具有人附深特色的育人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用“拓荒牛”的精神不断创新,而这种精神,也赋予了深圳教育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时光回溯到2017年8月,在深圳市和大鹏新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下,人附深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标准建设的硬件设施、前沿而丰富的课程体系、完善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扎根深圳办学,填补了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名校空白”,回应了大鹏居民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期盼。
初来乍到,面对与北京完全不同的教育生态,人附深积极融入深圳教育大家庭,清晰定位市情、区情和校情,克服“水土不服”的短板,把握育人的主旋律,重点提升学校管理品质和教研品质,在探索具有人附深特色的育人之路中积攒经验。学生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中频获国际、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在文学、艺术、社会公益等方面,人附深学子也频频崭露头角,彰显学校在文化教育和艺术培养方面的育人成就。根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权威数据显示,人附深自建校以来高考成绩稳步提升,高优率连续三年大幅提升,2022年高考高优率位列深圳市全市第11名,高考综合排名相较于中考生源入口排名前进4名,高优率整体提升幅度全市学校排名第一。2023年高考成绩继续保持高位,600分以上人数位列全市第10名,历史类全省前5000名人数位列全市第8名,物理类全省前30000名人数位列全市第13名,各项指标数据均非常亮眼!
如今,深圳教育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名校附属学校拔地而起,而人附深已在不断摸索中闯出育人的创新路径,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更涉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国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相契合,以实际行动为国内名校来深办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立足“双新”打造课程体系深圳示范 利用大鹏优势挖掘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广东省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和深圳市示范学科基地,人附深构建了以“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实施“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的“三维”体系,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以“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为培养目标,将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融为课程载体,重视学生个性和潜力挖掘。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与空间—装备—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机制,致力于创建具有深圳特色、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学校。
三层次课程结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创新课程)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递进性,实现有序过渡,避免脱节和交叉。丰富的选修课程有100门以上,涵盖体育、艺术、学科、人文和综合类五个大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设立40多个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取得在各类比赛中的令人满意成绩。
以高起点、高标准立校的人附深,依托人大附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家培训课程、新课程新标准精神,并得到附中领导和专家团队的深度支持,在学科教研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该校还利用大鹏生态特色优势:结合大鹏新区的地域文化优势,开设与生态、生命、海洋相关的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科技意识,进一步丰富人附深校本课程特色。
学校充分发挥“语文、数学、物理3科国家级学科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先后承担广东省“双新”展示研讨活动、“南粤名师大讲堂”、“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等省市级展示活动,开发“诗歌鉴赏与创作”、“语文戏剧教学”、“研讨式阅读教学”等校本特色课程。2023年,学校获得“广东省第三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之教育改革创新领跑学校年度奖,在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狂飙领跑。
信息赋能,打造新型教育空间 教学融合,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人附深以“打造新型教育空间”、“探索智慧管理模式”、“构建AI赋能教学模式”为未来教育建设方向,着力打造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借助高中扩建项目,通过融合最新未来教育理念,完善校园公共区域,构建舒适、美观、泛在的自主学习空间。利用VR技术建设沉浸式“VR创新教育空间”和智能化改造的物化实验室,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该校升级智慧管理模式,通过智慧校园(二期)建设解决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区域教育的AI大数据项目,融合校内教育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构建AI赋能教学的新模式。学校全面培养师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师生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意识。
初步探索构建AI赋能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智能备课助手服务,提高备课、授课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全面应用精准教学系统,覆盖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作业等全过程。此外,创新管理模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数字化、可视化实现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构建全校范围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师生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推行“一卡通”和“人脸识别”系统,提供便捷高效校园服务。
人附深未来学校建设成效包括提升师生运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新型教育空间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深化校园智慧管理各项应用,形成AI赋能的教学模式。这些举措将使学校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为未来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人附深着力打造建设理科特色高中,有成体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五大学科竞赛课程,有专门针对数学物理学科特长突出学生组建的“鲲鹏”创新实验班,以理科特色课程为基础的“鲲鹏”课程体系,设有人大教授课程、人大附中本部金牌教练课程、特级教师名师课程及博士课程。强调宽厚基础、扎实能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设置课程和培养环节,突出学习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在2023年10月结束的第37届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广东省赛中,人附深有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2名学生获得三等奖,竞赛成绩初见成效。
不断丰富实践育人模式 实践育人增亮点、结硕果
在深圳最东部的大鹏新区,山环海绕,天蓝水秀,正是专心育人、潜心向学的好地方,承载着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依托这片天然优美的自然环境探索形成的徒步拓展已经成为高三学生传统活动,从学校出发,沿绿色自然生态化的马峦山绿道,开始全程21公里的徒步远足。五个打卡点象征高三阶段五个节点,每到达一个节点领取一个手环,师生们一路上欢歌笑语。往日严肃的师长也在此刻卸下“包袱”,与同学们有说有笑,在劳累时席地而坐,一同分享一路的见闻;在行进间互相鼓励,一同克服艰难险阻。师生共同向前的身影也为此次徒步增添了无数难忘美好的回忆。
人附深坚持强化实践育人,学校团课以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完善实践育人机制。立足校园挖掘岗位,提供百余个志愿服务岗,校园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同时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挖掘周边的教育资源。积极加强与区教育团工委、大鹏新区高新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联系对接,充分用好校外学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团校组织学员到深圳市烈士陵园、东江纵队纪念馆、大亚湾核电站、华大基因、中国农科院研究所等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今年5月,人附深荣获“深圳市中学示范团校”称号;在本月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该校获评2023年度大鹏新区优秀志愿服务团体,两名学子获评2023年度大鹏新区优秀青少年志愿者。
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高端学术资源,该校开设“鲲鹏大讲堂”系列讲座,仿效大学讲座模式,邀请校内师生和校外各领域专家教授,做客“大讲堂”,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学识和卓越能力、长远眼光和创新思维,能够关注国家长远发展问题,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从2022年9月开设至今,“鲲鹏大讲堂”已成功开展了十余期,逐渐成为同学们喜爱和关注的学术活动。今后将继续推进“鲲鹏大讲堂”系列化和专业化,打造成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特色、新亮点。
文:王童
制版:李斌 肖美连 刘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