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 培育拔尖科创人才

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

聚龙科中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课堂。

聚龙科中涌现出一批科创“圳少年”。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重点项目,在竞赛活动管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要求,再次将中小学校科学素质培养摆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卓越、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近年来,以科学教育和科技实践为鲜明特色的深圳中小学逐渐脱颖而出,其中,办学仅两年的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以下简称“聚龙科中”),凭借创新的办学理念、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一条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新路,已涌现出一批具备创造力、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科创“圳少年”,在打造一所理念先进、质量一流、面向未来的研究型、实践型、创新型品牌名校一路狂飙,荣获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年度奖”。
以“大科学教育”理念问世
驶入教育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聚龙科中是深圳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的科学特色示范公办高中。2022年9月开办以来,学校从师资培养、技能训练、场室建设、校企合作和经费保障等方面高质量建设、高规格投入,首次招生就实现了“开门红”,得到了广大深圳家长和学子的认可与选择。
创办不到两年,该校就展露出未来学校新样态,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以“深圳速度”全力驶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5月,该校获评“深圳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验校”,并入选“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今年12月,该校便凭借突出的科学教育探索实践成果,荣获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年度奖”。
作为一所与深圳城市定位高度契合的新锐学校,聚龙科中自诞生之日起便致力于积极探索一条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新路,确定了发展目标——面向未来发展需求,以科学教育、科技实践为特色,以“坚毅正直、志节高远”为校训,致力于创建一所理念先进、质量一流、面向未来的研究型、实践型、创新型品牌名校。
学校立足学生发展实际,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创新引入“大科学教育观”,确立了“人文培根、科学立身”的办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通共进,学科知识与创新思维协同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融合、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兼备的时代新人。在这样明确的育人目标指引下,该校无论是硬件的教学设施上还是软件的课程设置方面,无一不体现科技和科学教育元素。
深化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作为一所以“科学”命名的学校,年轻的聚龙科中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同时,重点打造“科学教育、科技实践”特色,初步构建了“一核两翼三类”的“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核”即国家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这是基础核心课程。“两翼”即五育融合与素养进阶,是创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研制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围绕国家课程这一基础核心,通过五育并举、学科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进阶。“三类”即人文修身课程、科学探究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创造性实践。
今年5月,无人驾驶汽车“驶入”了聚龙科中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课堂,自动驾驶讲师团带来了“星辰征途,智引未来——自动驾驶发展及现状”的主题讲座和现场体验活动。聚龙学子零距离感受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强大功能,纷纷表示要不断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探索,将来投身到祖国的科技创新实践中。
丰富科学教育的参与主体,构建学校、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是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聚龙科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共开设了58门校本课程和34门社团课程,为学生多元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该校广泛链接市内外各类科技教育基地,特别是利用坪山已形成的“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集群产业优势和重要资源,搭建学生社会研学和实践基地,对接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院校,聚焦社会企业、科研和大学人才需求,实现“小中大企”一体化贯通培养,创新育人机制,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充分彰显科学教育办学特色。
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科学育人场景学习空间
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化创新实践的互通共融,正是聚龙科中“人文培根、科学立身”办学理念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大科学教育特色。而为了支撑和实践先进的办学理念,该校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热爱教育、潜力巨大的教师团队。
一年多来,面向全国选调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指导专家。队伍构成上,名青双优、结构合理,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占比50%左右。同时面向国内外知名院校连续招聘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为学校的科学教育之路注入了巨大的创新活力。学校坚持“面向未来”的理念,要求教师们在育人理念、教学方式上寻求创新、深植“科学基因”,提升“双新”实验学校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专业能力和科技素养,持续做好科技实践与科学教育、高考升学相辅相成、并行发展。
学校还聘请名师、专家开设特色课程,包括国家教科院研究员、国家级科技导师和在深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名企等专家学者,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
此外,聚龙科中作为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西南交通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科普教育基地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场地建设。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的高效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创新,力争打造深圳教育信息化的示范样板。
学校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打造符合未来教育的环境空间,构建符合科学中学育人场景的创新学习空间,包括理化生实验室14间、探究实验室5间、计算机教室7间、2500平方米STEAM科创中心、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科创基地等教育场所,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挥竞赛活动引领带动作用
已涌现出一批“科创圳少年”
聚龙科中始终坚持“科学教育、科技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努力实现科技实践与科学教育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功能,为国家培育一批又一批拔尖科技创新人才。
据介绍,该校开设了六类社团课程,其中包括科学探究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创立了人工智能社、3D打印社、无人机社、计算机社等多个科学实践社团,通过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联合培养模式,保障学生兴趣得到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搭设优良的训练平台。活动方面,学校通过科技节,让学生体验先进科学设备,开阔科学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
目前已有多位聚龙学子在创新科技比赛中斩获佳绩,其中李逸晗、凃志谦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高中组)国赛二等奖;李逸晗、凃志谦、李梓熙、王奕童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高中组)省赛二等奖。
李逸晗、凃志谦两名同学均为该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社团首批成员。自社团成立以来,这两名学生便表现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浓厚兴趣,在日常课程学习中他们学习能力强,编程知识扎实,兼具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善于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该校蔡乐嫣、孟乐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高中组)省赛三等奖;段思哲、李昊城均荣获第19届“深南电路杯”航空模型大赛一等奖;李昊城荣获2023年“飞向北京·飞向太空”无人机国赛一等奖;刘晓婧、郑立楷、朱轩琛荣获Bebras计算思维竞赛(深圳赛区)“优秀”成绩。
李昊城同学在代表深圳斩获无人机国赛一等奖以后表示,将以荣誉为动力,不断探索和学习,将航天精神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中,传承航天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文:王童 黄晓仪
制版:李芷琪 王娟娟 凌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