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于“四层三模”生态文明教育福田实践 让“美丽中国”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参与者和推动者,让“美丽中国”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双区”叠加的深圳,生态文明教育又呈现着怎样一番面貌?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树立生态圈思维,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整体运筹,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把气候变化教育作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系统创设气候变化特色教育课程,建设数字化、基地化教育平台,强化校家社联动,构建“四圈层三模块”立体育人模式。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整个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之中,为每一个孩子和家庭低碳绿色生活赋能。
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系列行动
校家社联动全面提升市民气候素养
经过多年的打磨、沉淀,深圳的“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日臻成熟,本案例主要成果获得2022年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评选的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省7个特等奖提名之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圳经验”正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福田是深圳的中心城区,怎样引导更多的市民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并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而采取行动?福田区教科院从青少年教育入手,开发、设计了面向青少年的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系列行动,让青少年在行动中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校家社联动,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气候素养。
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的“福田实践”,这一项目于2012年由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并通过培训、竞赛、研学、亲子活动等方式指导各所学校、各位老师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气候变化教育。
11年来,该项目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因校制宜,引导青少年主动参与活动,开发和设计了素养导向的“解说学习型、五感体验型、手工创作型、场地实践型、拓展游戏型”等气候变化课程群,并在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完善,构建了“四圈层三模块”的气候变化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小手拉大手”,促进全区青少年及其家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气候教育联系实验实地实际实践
引导青少年学子走出户外
福田生态文明教育,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福田区教育局指导,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导推动,并设计素养导向的气候变化课程群,制定行动计划,培训教师等,各校再根据行动计划自主选择和创新开展气候变化教育行动。气候变化课程群,是一系列的项目化专题课程。
目前课程主要有五种类型:解说学习型的课程——指导青少年了解什么是气候,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知道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听他人解说,然后再尝试向别的人解说,例如《常用的燃料》《发电与节电》等;五感体验型的课程——指导青少年在模拟气候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感官进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例如《热岛》《海平面上升》等;手工创作型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设计与制作的探究实践,例如《海绵校园》《一水多用》等;场地实践型的课程——主要指导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亲身探索和体验,例如《光盘行动》《零废弃》等;拓展游戏型的课程——指导学生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参与设计游戏,并进行游戏化活动,例如《水的旅行》《二氧化碳的踪迹》等。
引导青少年学子走出户外,关注自然生态,关注环境保护,将气候教育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相联系,这也是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科学技术协会、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红树林基金会(MCF)联手合作共建多年的环境教育项目,“福田区中小学生红树林科普教育项目”依托课程贯穿湿地保护理念,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到红树林进行户外探索与体验需求。
每一年,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都会发起“低碳行动”的倡议,在福田区教科院的主导和引领下,福田区学校因校制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行动。福田区莲花小学推行“零废弃”垃圾分类工作,教室里有垃圾分类桶,校内设置集中投放点,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6年共回收废纸约4316千克。福田区华新小学附属幼儿园、华富小学、新沙小学、园岭小学等则大力推行“光盘行动”,杜绝浪费食物,为减碳作出自己的努力;福田区第二实验学校、福田小学、福南小学、上步中学等则以“低碳出行”为特色,直接为降低碳排放做贡献;明德实验学校则以“海绵城市”的研究为例,开展多学段STEAM的课程设计,抓住“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字,引导学生进行“海绵校园”的设计;文天祥小学的同学们则组建了项目式学习小组,发现了“微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固碳微生物,并通过搭建光生物反应器实现了对微藻的大规模培育。在生态文明教育核心方针的引领下,福田各校都拿出了呼应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绿水青山的实践课程与自觉行动。
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和支持下,福田区教科院与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红树林基金会等机构合作支持课程开发和实施,在保护地开展各类活动,推动学校与校外机构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气候变化调查、废弃物品重新使用、低碳行动等竞赛。项目核心成员应邀在亚洲环保论坛、东亚青少年湿地保护会议、生态文明进校园全国论坛作专题发言。
深圳福田生态文明教育正形成良性闭环
形成集体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力量
课程,是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行动,是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路径;在行动中理解气候的重要性,是福田生态文明教育这一项目的本质特征。具体来说,该项目科学合理,活动可操作性强,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外层”四大圈层的工作面,理顺了“区域教育管理升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教育社群营建”三大模块之间的关系。“四圈层三模块”的气候变化教育课程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将青少年置于气候变化教育的核心位置,与各圈层形成了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多维互动的关系。
本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可成功复制,以素养导向的气候变化课程为载体,引导青少年为减缓气候变化而采取行动,通过青少年的行动,推动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提升市民的气候素养。项目实施以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激活一个社区,市民的气候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气候变化的原因,并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而采取行动。
本项目是国际化先导城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成果。素养导向、系统推进、全民参与发挥引领创新、辐射集聚的功能,深受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媒体认可,并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福田区教育局被授予广东省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项目合作教育基地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近9年间接待中央及各部委领导专家调研126批近2000人次;湿地公约第62次常委会在瑞士格兰德IUCN Conservation Center开幕,红树林基金会作为大会观察员机构参会。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网、亚洲环保论坛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项目核心成员应邀在亚洲环保论坛、东亚青少年湿地保护会议、生态文明进校园全国论坛作专题发言。
在生态文明价值不断重申、不断强调的当今时下,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的“福田实践”越来越走深走实,体现了福田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眼光,以及持之以恒躬耕教育的情怀。从理解生态文明,认识生态文明到走进生态文明,用行动捍卫生态文明——历经多年沉淀,深圳福田的生态文明教育正在形成良性闭环,形成集体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力量,为全国其他城市创设了一份可借鉴、可参考的生态文明教育样本。
文:孙利秋 周正阳
制版:李芷琪 邹虹香 严文静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