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贸之城下的物流“涌动”:
货拉拉跨境物流订单飙升 深港融合迎发展“黄金期”

每天早上9点,伴随着早高峰,深圳在车水马龙声中快速苏醒。
作为这座城市中的物流枢纽,此时的福围社区尤其忙碌。“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很多,高峰期经常是忙到没时间吃饭。”常年在深圳福围拉货的货拉拉司机曾国印回忆,最忙的时候,自己一天接了28个订单,从早到晚都在不停送货。
其中,跨境货物的增加是繁忙因素之一。2023年以来,深圳的外贸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3.1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出口2.02万亿元,增长14.4%;进口1.14万亿元。同时,前10月深圳市外贸进出口规模分别占全国、广东进出口总值的9.2%、46.5%,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0.6个、2.9个百分点。
外贸的强劲表现带动了跨境物流的蓬勃发展。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开数据,1-9月,深圳港外贸货物吞吐量15998.92万吨,同比增长2.75%;1—8月,全市物流业增加值1938.37亿元,同比增长3.29%。今年11月25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2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深圳再次登顶榜首。
外贸的货运物流系统就像是公路“毛细血管”,承担着维持深圳贸易活力的使命。在这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中,公路运输成为经济脉搏的一部分,无形中加速了商品的流动和分布。全市物流业的增加值更是为外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不断提升深圳的外贸地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的“外贸第一城”,深圳外贸活力四射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流“涌动”故事?作为外贸重镇,深圳独特的物流体系又如何为中国外贸持续注入生机?
跨境订单交易额飙升
国际物流村助推深圳外贸加速度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下辖的福围村,是享誉华南地区的“国际物流村”,同时也是深圳与全球联系最为紧密的枢纽之一。如果时光倒流,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民房林立,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城中村,竟会成为深圳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枢纽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福围依托其靠近深圳机场、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靠近107国道、广深高速、宝安大道等交通要道的便利,成功从一个小村庄迅速崛起,演变成大名鼎鼎的“国际物流村”。仅在福围社区,就孕育了649家物流企业,而福永街道下的物流企业更是达到3850多家。
这里见证着几代物流人的辛勤努力,也是成千上万货车司机努力拼搏的热土。根据货拉拉平台2020年1月-2023年10月的完单量数据,每个月在福围片区完成过货运订单的平台司机超过3万人;今年1-10月,福围片区的货运订单数同比增长17.6%。
福围社区以至整个福永街道的物流兴盛,被长期在此片区活动的货车司机们看在眼里。过去七八年,庞月全和庞月兴两兄弟来到深圳“淘金”,进入货拉拉工作后,瞅准了宝安机场作为国际物流枢纽、便于大型货车来往的先发优势,成为福永片区的“接单王”。他们吃住都在车里,对福永物流村的发展极其了解。
庞月全坦言,过去七八年间,物流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拉的货主要是工厂货,而物流订单相对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四五年来,物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订单数量明显增多。”在庞月全的订单中,90%的订单都属于物流范畴。
在庞月全看来,福永的物流企业众多,订单相当可观。“只要在这个地方等着,我敢说肯定能够接到订单。”
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是福围社区的货运高峰期。即便到了凌晨,仍然有很多货车司机忙碌在工作岗位。他们作为福围物流进出口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为深圳外贸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非凡力量。
中欧班列“钢铁驼队”驰骋
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打通出口“最后一公里”
除了空港区域,铁路运输也是“深圳制造”发往全球的关键。
有这样一座列车,十二年来,日复一日地穿梭运行着,牢固地将中国和欧洲紧密相连。今年1至8月,它一共开行11638列、发送货物126.2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0%、23%。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商品,到如今的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货物,这座列车承载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构筑了中欧贸易的坚实桥梁。这座列车就是“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它沿着一条条坚实的钢铁铺设的路线,不仅延续着古老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更在当今时代书写着新的故事。
三年前,正是“钢铁驼队”,为深圳平湖带来新的机遇,打通货物出口“最后一公里”。2020年12月5日上午,随着列车汽笛长鸣,广东首个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正式运行,“湾区号”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从深圳平湖南铁路货运场站驶出,抵达匈牙利布达佩斯。
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又被称为深圳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位于平湖、南湾街道。在机荷高速公路以南、水官高速公路以北、丹平快速路以西的它,既是京九、广深铁路交通大动脉汇集地、深圳港区的至佳内陆节点、港口后方交汇中心,又是全市唯一的货运铁路枢纽,拥有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和多式联运基础。可以说,平湖南是仓储中心也是中转中心,它承接坂田以及珠三角各地货物,又将这些货物运输出去。
常年在平湖南一带拉货的货拉拉司机史金龙,2019年加入货拉拉至今,在该地区的货运完单量高达2500单。他坦言,很多平湖南的货物都是一些发往国际的,一般都是拉到一些国际物流的仓储点,然后这些货物在发往国外其他地方。
据货拉拉平台数据,每个月在平湖南片区完成过货运订单的平台司机数量超过3000人;今年1-11月,平湖南片区的货运订单数总量突破了5万单,同比增长15.3%。
聚焦
货拉拉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深化融合发展实践:
从“双城记”开始蓬勃发展
近年来,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外贸业务蓬勃发展,彰显了独特的区域优势。日前,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彰显出深港合作正在朝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深圳的外贸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在大湾区融合的背景下,港深两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作为典型的互联网物流企业,货拉拉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
创立于2013年的货拉拉,起源于香港,随即将业务拓展至深圳,并在大湾区茁壮成长。货拉拉通过共享模式整合社会运力资源,搭建“方便、科技、可靠”的货运平台,为个人、商户及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6月,货拉拉业务范围已覆盖360座中国内地城市,月活司机达90万,月活用户达1050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以2023年上半年闭环GTV计,货拉拉是全球最大的物流交易平台,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同城物流交易平台。
货拉拉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周胜馥对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力。彼时,香港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尽管香港拥有众多高校和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但由于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已有的传统产业形成的惯性,香港科技产业发展乏善可陈,互联网创业成功案例几乎寥寥可数。此外,互联网行业注重规模效应,香港的市场相对较小,无法支撑起庞大的互联网平台。因此,许多互联网科创企业纷纷选择将业务拓展至内地或海外。
这一背景下,2013年在香港创立的货拉拉,第二年就落户深圳,从“双城记”开始,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蓬勃发展之路。“是深港毗邻的先天优势为货拉拉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货拉拉副总裁陈宇如是说。
除了自身的实力,来自深港两地的支持,也为货拉拉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便利。在香港,货拉拉积极参与“香港科技园”的“IncuApp”孵化计划,充分利用包括办公空间、基础设施和各类资源支持,通过密切合作获得了大量推广、培训、投资和人才引进的机会。
而在深圳,充满活力的科创环境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货拉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货拉拉落户深圳后,不仅获得了真金白银的补贴与奖励,单一补贴更可达千万元以上,这无疑为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提供了雪中送炭的支持。政府扶持的园区提供了优惠的租金补贴,同时还有相应的人才、研发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全方位的扶持为货拉拉提供了在大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货拉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融合实践,为深圳外贸业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政策扶持以及互联网科技的推动,共同为深圳外贸业务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陈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产业融合领域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跨境通关等软联通的便利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正在加速融合发展,将增强湾区的产业竞争力。”货拉拉正是通过不断整合创新,展现了互联网物流领域的崛起,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严兆鑫 杨语诗 制版:李斌 刘艳兰 凌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