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淘金记”
深港联合制定“政策包”,支持港企来深创新创业


中大编码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吴国声(左三)与团队成员。 受访者供图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在香港长大,老家在深圳,如今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东风,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创业发展——在中大编码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吴国声看来,港人来深圳创业,是一个理想又完美的组合。
自去年内地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以来,港人北上渐成趋势,许多像吴国声一样的香港创业者往返深港两地。数据显示,深圳是港人北上创业就业的首选地。在2021年初,香港特区政府曾推出第一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据深圳市人社局透露,通过第一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的港澳青年中,选择深圳的比重最大。
从最初的单向跨城到如今的“双向奔赴”,这背后深港两地在科技合作紧密度上正加速走向深度融合。南都湾财社推出“港人北上·双向湾区”策划报道,本期关注港人北上创新创业青睐地河套合作区背后的科创破题故事。
双向奔赴
香港青年“跨河”创业成新风潮
河套合作区是一个理想的“桥梁”
深圳南头是吴国声的故乡,在香港成长,但每逢佳节,他都会回到南头探亲拜年——他对两地都有着别样的故乡情结,吴国声的“跨河”创业故事,要从其念念不忘的深圳情结讲起。
多年前,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26岁的吴国声开始创业。彼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地点,是吴国声和团队最早思考的问题。尽管香港拥有众多高校和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但人口规模700多万的市场,能否撑起吴国声和团队的创业梦?
“我们考虑到无论在香港市场取得多大成功,其规模都十分有限。所以在企业筹划阶段,立下向大湾区扩展的目标。”吴国声决定,“北上”创业的地点还是选择来到熟悉的深圳。“我觉得深圳在整个大湾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市场。”
2017年,吴国声与四位理念相同的教授一拍即合,在2018年正式创办中大编码有限公司,并于全面恢复通关后正式将深圳主体公司落户河套合作区。
实际上,像吴国声一样,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跨河”创业成为新风潮。在他们之中,又有许多人十分青睐河套合作区。在他们看来,这里不仅与福田、香港仅一水之隔,还有顶尖科学家加速汇聚,重大科研机构齐聚。与其同时,深港独角兽企业频频崛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优质的营商环境。
虽然只有3.89平方公里,但根据河套合作区建设发展事务署数据,截至2023年9月,福田保税区片区作为先行启动区,已有15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落地。换言之,这里每一平方公里,就有逾百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区域创新密度大幅跃升。
河套合作区的建立,确实为港人创业的便利性解决了许多难题。在众多往来深港的创业者中,有安迪威数码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承殷。“北上”创业后选择将办公地点搬迁至河套合作区,他亦有许多感触。
他以自身公司所需要拓展的业务方向为例,河套合作区是一个极为理想的“桥梁”。“对于香港公司而言,与内地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合作常常面临一定难度。因相隔两地,在和内地伙伴合作时容易让对方有戒心,出现一些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但是河套合作区的存在改变了这一局面,我们可以直接将办公地点设在这里,直接与他们沟通。”高承殷认为,将业务拓展至深圳和大湾区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用户基础。
事实证明,创业者来到内地发现“淘金”新市场。吴国声和团队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走出去”,香港企业选择“走进来”,跨境数据成为值得关注的领域,同时也在大湾区跨境医疗和跨境养老等领域发现了全新的业务机会。
“河套合作区正好坐拥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侧紧邻香港,另一侧与深圳相望,为公司的跨境数据业务提供了理想的地理维度。”吴国声相信,随着深港两地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未来深港两地在跨境数据方面业务必然将呈现指数型增长,助力深港科技合作更上层楼。
跨境交通
形成深港“半小时科研圈”
“双城记”向“同城化”趋势迈进
除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在河套合作区工作的交通之便利,也是港人选择在此创业的一大原因。
在深圳地铁4号线、10号线、广深港高铁等兴建下,深港两地交通越来越便利,大大缩短了两地的通勤时间,更加有助于港人北上工作,也有助于港资港企来深圳创业。吴国声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从香港往返深圳两地的体会,他认为香港和深圳已渐有一种“同城化”的趋势。“坐高铁从福田到西九龙只要十几分钟。另外现在坐地铁也很方便,地铁可以直通会展中心,从香港过来也只要40分钟左右。”
高承殷也有同感。安迪威数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位于河套合作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园区。这是香港科学园在内地设立的首个分园,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合作区内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
在安迪威数码有限公司选址时,高承殷表示,选择这个地点主要考虑了方便性,便于内地和香港同事的交通通勤。“它就在福田口岸旁边,我们可以从福田口岸走路过去,或者可以骑车过去,又或是滴滴打车,几分钟就到了。”
高承殷还向记者介绍了香港科学园的直通车,可以乘坐直通车直达香港科学园深圳园区,非常便利。这条于去年10月新开通的河套合作区深港直通跨境巴士专线,能够为园区科研机构和人员提供“点对点”的跨境交通服务,形成深港之间的“半小时科研圈”,促进科技创新合作的便捷互联。
吴国声也表示,如今的他每周都有2至3天会来到河套合作区,在日复一日的往返中,他坚信地理因素就是河套合作区未来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他表示,期待接下来《规划》能出台更多便利举措的实施细则,让创新要素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在两地间流动。
除了交通的便捷,内地便利的港商服务站也成为吸引港商的重要因素。由福田区人民政府、香港贸易发展局、广东省香港商会三方共建的GoGBA港商服务站(福田)就是案例之一。深圳市福田区投资推广和企业服务中心投资推广部部长张云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GoGBA港商服务站(福田)设置在福田高铁站,也是首个在高铁站设点、专注服务港商港企的常态化经贸服务平台。服务站建成后,能为港商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政策咨询、手机卡办理与兑币支付指引、律师咨询、会计咨询等等一站式服务。张云透露,服务站将于近期建好,能为港人港商来到内地创业提供指引。
科研落地
香港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云集
深港发挥两地优势实现产学研融合
“半小时科研圈”的优势,还体现在科研成果的迅速落地与商业转化。香港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前沿技术,而深圳则拥有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优势,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市场和完善的供应链,可以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根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事务署数据,作为众多科创资源与要素的聚集之地,河套合作区已经吸引了众多香港高校项目入局,加速尖端技术落地“冲”向新未来。截至2023年9月,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已在河套合作区落地并开展相关项目工作。
从时间线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20年,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就在河套合作区落地。2023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也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
落棋之后,各研究院和平台发挥深港两地优势,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均取得了不少重大突破。以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率领的研发团队为例,短短3年间,其实现了原始创新到成果落地的重大突破,研发制造了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同时具备低电压、场发射、扫描透射一体化模式的紧凑型电子显微镜。
不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技术和成果,如何与企业一同实现商业化落地,仍是诸多企业的痛难点。深圳市曼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曼汐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在河套合作区内,经常有学术研讨及路演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企业可以与科研团队加深磨合,一起头脑风暴。同时,亦可以链接更多的客户资源,助力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
创新高地
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4400个
实际上,在港人北上的浪潮下,河套合作区的蓬勃发展并不是个案。近年来,随着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各种合作区涌现,除了河套,在深港两地还有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香港北部都会区等重大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都在迅速推进。深圳各区也相继推出多类深港融合示范项目,促进更广泛的创新合作。这一系列措施为深港科技合作提供了全链条上的政策支持,助力科技创新在两地范围内持续蓬勃发展。
在支持创业方面,广东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优先向港澳青年开放,截至2023年10月,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4400个。此外,还在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创业补贴补助、参保等各方面给予港澳青年帮助。
此外,2022年出台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是首套由内地和香港共同研究编制的联合政策,从深港协同支持科研项目、联合支持科研人才、联合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和支持创新要素在深港两地便利流动等四大方面提出28条具体举措。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更赋予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内涵、新使命,引发深圳各界,尤其是河套合作区入驻机构、企业的热烈反响。在如今的新形势下,深港如何共同推动《河套规划》的落地实施,也是下一步研讨的当务之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建议,从国家部委到广东省再到深圳,要协同起来系统性地研究规划中涉及的政策和举措。“因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所以可以通过如国家授权、综改试点、特区立法等途径,来推动规划涉及的政策和项目进行落地。”
其次,深港需加强推进“一区两园”协同发展的力度。“目前香港正在大力规划建设新田科技城和北部都会区,未来在这些重大的园区平台与深圳园区协同发展方面,要有更大的突破。”
在多重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港人在深港两地往返,灵活安排生活工作,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吴国声分享道,在香港科学园工作的员工在大湾区或内地落户,在满足一定标准后,有望获得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与补贴,“这些支持有利于促进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
多股力量正在河套合作区这片科创沃土持续汇聚,释放出深港两地创新新动能,为推动深港两地高质量发展加码提速。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实习生 杨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