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水美村早造耕种600亩杂交水稻
春水涨 耕种忙

蓄满春水的农田。

水稻种植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水美村今年早造共耕种600亩杂交水稻。

翻耕后的农田等待栽种。
眼下正是广东早稻育秧时节。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水美村,几台旋耕机在水田间来回穿梭,种植户们拿着农具翻耕土地、平整水田,到处是忙碌的春耕备耕场景。
藏粮于技
首批水稻秧苗已出芽
3月18日,李惠忠最早播种的水稻秧苗到了“立针期”,嫩绿的芽尖冒出头来,已长出地面约两三寸高,很是喜人。
李惠忠是区属国企深汕土地管理公司聘请的种粮管理员,最近他每天在田里巡视,查看秧苗长势情况。他边走边介绍说,如果天气热了,就要把拱棚上的保温薄膜揭开,给两头开口通风、降温。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水美村拥有大面积连片农田,适合开展水稻规模化种植试验示范。
“这批稻种的出芽率很理想,育出来的秧苗肯定不差!”站在育秧田里,李惠忠显得自信笃定。他的底气一半来自多年的种植经验,一半来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下称“广东分中心”)研究员刘茂秋的专业指导。
今年春天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波动起伏较大。但当前已进入春耕春播关键期,一旦错过农时,将会影响一年收成。刘茂秋告诉记者:“面对气温时热时冷,应注意抓住天气演变过程中的‘冷尾暖头’,抢时播种。”
他进一步解释说,“冷尾”指的是较冷天气的“尾声”,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催芽。催好芽,正好抓住气温回暖即“暖头”,抢晴播种,培育出壮秧壮苗,为水稻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水美村于3月8日开始垦地育秧,如今稻种已陆续下泥,等半个月左右长成大秧,就可以进行移栽了,所有移栽工作将于4月上旬前完成。
藏粮于地
“稻稻油”轮作生产
走在水美村的村道上,一边是大型旋耕机在田间忙碌作业,另一边是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开放,即将收割。一动一静,对照分明。
去年当地首次引进“稻稻油”轮作生产模式,即在同一块田地种植双季水稻,等到晚稻收割后,紧接着再种植一季油菜,最大限度利用冬闲田。据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工作人员聂凌利介绍,油菜籽收上来之后,茎叶可以粉碎还田当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后续水稻种植。
2023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本地早造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增产50%以上。为提升水美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年前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便已通过建设排灌沟渠、完善农村机耕道网络等举措,改善当地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设施配套完善和抗灾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高标准基本农田。
据悉,今年广东分中心将在2023年早稻平均亩产不到300公斤、晚稻平均亩产不到350公斤的工作基础上,创建适宜深汕生态生产条件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水稻全域平均单产提高10%,即早稻亩产达到330公斤、晚稻亩产达到385公斤。
藏富于民
土地流转带动村民增收
水美村600亩杂交水稻田,都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向当地村民租用。“我们村耕地总面积约1000亩,但因零散种植收益少,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性不高,加之年轻劳动力外流,曾导致部分耕地撂荒。”该村党支部委员李志文表示,村民闲置、撂荒土地统一流转后用于连片化、规模化种植杂交水稻,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耕地保护,还能让村民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务工等多渠道增加收入。
李志文感叹自己赶上了土地流转这个好政策,按每年每亩地租金1000元计算,他将家里4亩多耕地全部流转出去后,一年能有4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土地承包管理还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正值春耕春播繁忙时节,试验田需要人手协助开展科研工作。为此,深汕土地管理公司聘请当地村民“打短工”,一个月下来每人平均能拿到近6000元。
水稻种植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农业产业之一,目前全区正通过杂交水稻试验这一契机,推动产学研全方位发展。水美村今年早造共耕种600亩杂交水稻,其中包含250亩试验田,后者将开展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优良品种的试验种植。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曾海城 通讯员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