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产值破900亿元,深圳低空经济如何乘势起飞?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无人机电池上楼问题亟待定标准

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一架无人机搭载飞行系统,为城市建筑“健康体检”。 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深圳首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预计在本月底正式开通。
近日,深圳市政协、宝安区政协围绕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开展联动视察调研,为深圳抢抓机遇探索低空经济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积极建言。作为“天空之城”,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如何抓住风口在这一新赛道上“乘势起飞”?政协委员们建议定标准、给场景,助力深圳低空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全国示范
全市无人机产业链企业1730家
全球专利布局数量超1.4万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低空经济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国低空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5059.5亿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2万亿元。
数据显示,深圳低空经济行业产值在2023年突破900亿元,拥有1730家无人机企业及产业链企业,有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生产全国90%以上的消费级无人机和60%的工业级无人机,全球专利布局数量超过1.4万件。深圳已开通205条无人机航线并建设了121个起降点,2023年无人机载货飞行架次超过86万。
深圳市政府通过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中心,并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深圳还启动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以支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方面,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协同相关部门推动低空经济重点工作,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举办科技展会以营造创新生态。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物流配送、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深圳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对全国的示范作用。
走访调研
无人机物流基础建设部分缺乏标准
市、区政协委员实地视察调研丰翼无人机运营中心、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深圳·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关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与会人员深入座谈交流,为深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
在丰翼无人机运营中心,委员们了解到,作为隶属于顺丰集团的无人机物流业头部企业,截至2024年4月底,该中心累计在全国开通321条航线,运输货物近341万件,飞行总里程470余万公里,可绕地球118圈。
但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无人机物流基础建设基本靠企业完成,尤其是部分设施建设缺乏标准。如无人机飞行需要更换电池,而许多起降点位于建筑天台,根据现有政策,无人机充电电池能否上楼、能否于起降点充电等均无法找到相关的标准、依据。
委员建议
低空经济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应适时进行补充完善
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副总编辑郑礼军表示,随着新场景的开放,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安全评估问题,应尽快进行探讨和论证,并给出明确的标准。
宝安区政协常委、深圳市金星伟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庆荣表示,要合理规划和建设更多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以及配套的维护、充电设施等,优化低空航线网络,提高空域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低空飞行器的运行提供便利。
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基建、研发等投入较大,而目前业务仍处于拓展期,企业预期盈利时间较漫长。
马庆荣建议,政府应制定完善专门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加大对低空经济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积极投入。
宝安区政协主席姚刚则建议,应加大低空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使低空产业基金尽快落地,同时加大对上下游产业、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优质项目及企业投融资的支持。
市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表示,应该在政策方面放开,实现更好市场化。只有让大量的用户用起来,把成本降下来,低空经济才能真正产生经济效应。
在空中监管方面,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汇景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景润认为,要强化空中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一方面要积极维护空域秩序;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违规的飞行活动,解决“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的空中监管难题,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控制监管。
宝安区政协常委、深圳市顺恒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庞文超也提出,要由近到远、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推进低空经济试点项目。建议以无人机载货、航拍等低风险项目为起点,科学有序地推行试点项目,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陈荣梅
相关链接
去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763亿 深圳将建设全市首个全域级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网
从功能型无人车在日常多元场景下的常态化运营,到无人驾驶巴士与汽车在特定区域的试点运行,再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范围从普通道路向高速、快速路的扩展,作为深圳“20+8”产业之一的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概念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截至2024年5月,深圳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944公里,发放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通知书1037张。数据显示,去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显著增长,产业增加值高达763亿,同比增加38.2%,在“20+8”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独占鳌头。
已初步实现功能型无人车常态化、多元化场景运营试点
今年是深圳做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打造行业高地的攻关期,商业化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基调。从《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加速落地,到智能网联汽车专班组建;从发布首套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标准体系,到大湾区首个智能网联测试场投入使用,深圳正以全市之力,建设全国首个全城开放、全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标杆城市。同时,深圳还积极推动成为全国首批实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城市,逐步打造无人车经济新高地。
功能型无人车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不容忽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炜透露,深圳走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第一方阵,已初步实现功能型无人车常态化、多元化场景运营试点。在坪山、龙华等区推动无人配送车、环卫作业车辆无人化等试点,并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落户深圳,进一步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据悉,坪山区已开通近30条无人配送车示范线路,32辆无人配送车获批上路开展城市配送服务。
推动政府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应用场景
如今,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探索已步入全方位、系统化的新阶段,从政策立法、技术支撑、测试环境到产业生态的构建,均展现出敢于创新的视野和能力。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深圳将建设全市首个全域级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网,在坪山143个路口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适应坪山全域大规模L3以上车辆测试,同时积极推动政府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种应用场景落地,为车路协同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环境。
更令人期待的是,无人驾驶公交也将走入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记者了解到,深圳巴士集团计划于今年内在前海推广20台自动驾驶公交车,致力打造一线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公交车队。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