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品牌部裁撤 公关部“全员下班”
曾两次IPO受挫,百元伞要花约50元打广告
8月15日,有市场消息称,轻量化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蕉下已将品牌部门完全裁撤,其中公关部门员工已经全部离职,市场部并入了销售部门。对此,南都·湾财社记者向蕉下方面了解相关情况,但截至发稿,公司暂无回应。
盘点蕉下的发展路径,作为防晒领域的新消费品牌,蕉下以防晒伞为最初切口,瞄准城市户外更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其品类已经从伞具市场,逐渐扩大到非防晒功能的鞋服市场。
“入不敷出”毛利率是净利润率约10倍 伞具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告支出
有业内声音认为,此次蕉下品牌部门的裁撤,或与其IPO无望有关。梳理来看,蕉下的IPO之路一直不顺利。
2022年4月,蕉下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彼时,在招股书里,年入超过24亿元的蕉下,依旧避不开新消费的困境:卖着最贵的产品,但盈利少得可怜。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的毛利分别为1.92亿元、4.56亿元及14.22亿元,同期的总毛利率分别为50.0%、57.4%及59.1%,2021年的毛利率直逼六成。
以2021年为例,蕉下的净利润率不足6%,毛利率却高近60%,相差约10倍。计算净利时刨除的各项成本支出,在哪些地方花去了大价钱?
答案是营销和广告。招股书显示,蕉下近一半的收入花在了营销,其中广告的投入就占去了四分之一。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25亿元、3.23亿元和11.04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2.39%、40.69%和45.86%,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9%、242%,远高于营收增长。这也意味着,一把售价百元的防晒伞,2019至2021年,蕉下分别要拿出32元、41元、46元来做推广。
2021年广告开支和电商平台服务费分别为5.86亿元和2.27亿元。5.86亿元的广告费用占去总收入的24.4%,这意味着2021年蕉下卖出的伞具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告支出。
不过,这一情况在2022年开始出现转变苗头。在首次递交招股书失效后,蕉下又第二次递交招股书,2022上半年,其广告及营销开支占收入比重相比2021年上半年的23.0%大幅下降,降至11.9%。不过,第二次招股书递交后,蕉下的IPO进程就再也杳无音讯。
战略瓶颈 科技为卖点但研发投入占比低 消费者吐槽质量问题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递交招股书后,2023年蕉下曾向外界正式官宣“轻量化户外”的品牌定位,其目的是将触角伸向户外的非防晒场景,如跑步、骑行、飞盘、露营等都属于轻型户外运动。
近年来蕉下在不断丰富相关的产品组合,比如裤装、泳衣、内衣、露营装备、速干衣、户外鞋靴、冲锋衣、保暖内衣等非防晒品类。
不过,无论是防晒类还是非防晒类,其在宣传中提及的蕉下自己的“科技”都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例如,蕉下在2024年的新品中就表示,其双面防暴晒、云朵凉感等系列产品,都是在性能全面的基础上又把某项指标或技术上做得很突出。
不过,也有消费者对蕉下的防晒功能并不买账,有消费者吐槽蕉下不稳定的出品质量与随意波动的价格。此前有网友晒出购买记录吐槽道,买过来的蕉下雨伞竟然数根伞骨骨折,找到客服投诉还得最终加钱去补;当然,也有消费者表示更多的新品类,比如防晒衣、防晒口罩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用。
这也是蕉下作为新消费品牌面临的另一个共性痛点:轻研发与代工生产。招股书上特别提到,“我们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独特的跨行业技术视角,使得我们更易提出创新的产品开发思路”。在研发上,蕉下也提升投入,2021年研发开支7160万元,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0%。随着营收不断提升,研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虽然2022年上半年研发开支达到6320万元,同比增长152%。不过相较于整体营收比例,还是偏低。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陈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