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从部队到医疗前线,携手共赴生命战场

夫妻并肩作战,“最浪漫的事”是医路同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萌 李榕 08-19 00:18

  朱颖、徐建国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王章星 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蔡海彬 主治医师、龙华区人民医院陶元社康中心负责人

  援藏期间,71岁老人异物卡喉危及生命,朱颖医生内镜下取出异物。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并肩作战”,这不仅是一句情话,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医生夫妻档朱颖、徐建国,他们从退役军人转变为医疗战线上的坚强战士,用行动诠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信念。

  再到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领头人王章星教授,他以精湛医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超轻早产儿“小钻石”继续绽放生命之花。还有全科医生蔡海彬扎根社区,用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亲民的服务,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这几位医生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和温暖。

  D

  从退役军人到医生 轮流去帮扶

  特写:朱颖、徐建国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并肩作战!”她先后支援江西寻乌和西藏察隅;他远赴西非马里和赤道几内亚。他们是退役军人,也是恩爱夫妻,相互支持,彼此成就。他们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医生:朱颖和徐建国。

  从战友到队友,朱颖和徐建国已经携手走过16年。2016年,夫妻俩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分别成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和感染内科医生。从部队到医院,从军人到退役,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情怀,这对“夫妻档”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也看到了医生家庭背后的酸甜苦辣。  

  朱颖:帮扶一旦开始,不会轻易停止  

  朱颖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消化内镜下危急症救治,率先开展了在内镜下套扎治疗痔疮等新技术。2019年,她被深圳卫健委指派到江西老区寻乌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帮扶工作,这是朱颖的第一次出发。在当地,她帮助建设新的内镜中心,使之能够开展3级以上的手术,让寻乌县当地患者再也无需为了一个简单的胃肠镜,辗转梅州或者赣州。

  组织病例讨论、专业授课、手术指导……在寻乌县帮扶的9个月时间里,朱颖留下了精湛医术和良好形象。帮扶的脚步一旦开始,便不会轻易停下。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组团式”帮扶察隅县人民医院,2022年,朱颖成为广东省第十批、医院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这一次,她在高原上呆了整整一年。

  刚到察隅县,她便风风火火筹备起“歇业”了半年的内镜手术室,改造空间、购买耗材、调试设备,短短一周就把内镜手术室开起来,没几天就来了需要急救的患者。

  入驻后仅1个月,朱颖便逐渐开展各项技术,顺利完成肠镜下结肠多发息肉切除术,填补察隅县肠镜检查及微创治疗的空白。随后,克服当地医院人员配置不足、基本药品耗材缺乏、病房布局不合理、零科研基础等诸多困难,重点实现了内科学科建设、内镜中心建立与运行、人才队伍培养、科研工作培育等,并多次救治边防驻守官兵,收获各级各部门多项表彰。 

  徐建国:我有经验,是合适人选  

  当朱颖奔赴在帮扶路上时,丈夫徐建国也一直在路上。徐建国是一名感染内科医生,有丰富感染内科诊治、感控管理经验,2014年还在部队时,就曾执行首次西非马里维和任务,担任感染科专家,为祖国维和事业奉献绵薄之力。

  2023年,徐建国再次接到援非任务——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他保持军人的传统,主动请缨:“我有援非经验,熟悉当地,是合适的人选。”

  在赤道几内亚,徐建国担任医疗队巴塔点点长,除了负责医疗队巴塔点队员的管理外,还负责管理巴塔医院艾滋病内科门诊工作。

  巴塔是几内亚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医疗资源匮乏、卫生条件薄弱,一天只供应3—4小时自来水,经常停水停电,不仅影响生活,也影响药品、食品的存放和急诊手术的正常开展。徐建国和队员们自力更生,个个练成多面手,先保电力供应,全面维修发电机、空调,再改善生活用水,清洗水塔、改建供水管,开源采水,将驻地废弃井清洗后保证生活用水,从国内购买滤网、净水片沉淀泥沙,定期喷杀灭虫,预防虫媒传染病。

  作为内科医生,他指导当地医院内科提升常见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疗防治和培训工作,有效帮助当地医护人员提升艾滋病治疗水平。

  作为巴塔点点长,他带领全点队员开展大型体检、义诊及巡诊、医疗捐赠等,组织并协调队员开展了多项医疗新技术,增设了儿童外科、妇女保健等专病门诊,开展产前检查、分娩监护、新生儿抢救、儿童营养、儿童保健、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项工作,并通过带教查房、手术示范、专题讲座等多重形式传道授业解惑,致力于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出发“到医院需要的地方去”  

  在部队,朱颖和徐建国信奉的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医院,则是“到医院需要的地方去”,这朴素的信念和情怀,支撑着“夫妻档”一次次地选择出发。

  为什么出发?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好像不需要思考,更像是一种本能。当两个人中的某一个人作出决定,另外一个无条件支持就好了,你远行,我便当好后援,主动担负起照顾父母和儿子的重任。

  老夫老妻的爱情,在时断时续的视频通话里、在分享工作的点点滴滴里、在分担照顾家庭的烟火气息里,“句句不提爱,句句都是爱”。朱颖怕狗,帮扶西藏察隅期间,在野外常常会遇到狗,徐建国便从网上给她买了一个“驱狗神器”,喊她随身带着,果然,中年人的爱情也很好嗑。

  现阶段,是徐建国在援非,朱颖守家,儿子刚刚完成中考,准备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从小儿子就习惯了这种离多聚少,如今长成小小少年的他,比过去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理解父母,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照顾起了妈妈。

  最美的爱情,可能是“医”路同行。8·19,属于医生的节日,分隔两地的朱颖和徐建国,也在电话里祝福彼此节日快乐。在医院里,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默默付出的“夫妻档”,他们各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大家平安;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没有什么英雄,大家都是凡人,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奔向芸芸众生,希望他们熬过的通宵、吃过的冷饭、缺失的团聚,最后都会变成人们想要的健康。

  E

  妙手“抢”回超轻早产儿

  讲述人:王章星 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我出生在广西百色一个偏远山村,早年当地缺医少药,小时候,亲历亲人因病痛离世,也看见天津的医生团队到村里用精湛医术为村民解决了病痛。那时起,学医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希望能成为医生,守护家人,救死扶伤。  

  “跨”3关,合力抢救超轻早产儿  

  “医”路走来,一个个生命奇迹也让我坚定自己的选择,小钻石就是其中之一。近两年的世界早产儿日,小钻石的父母都会带着她来医院“现身说法”,给还在坚持的家长和患儿们“打气”。如今,小钻石已经上幼儿园了,父母时常给我发来孩子的日常生活视频,但当时接诊小钻石的情况,我历历在目。

  2021年,母亲孕周仅6个月+6天,小钻石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仅580g。医院新生儿科、麻醉科、胃肠外科等科室以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州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等单位合力救治,近5个月和死神“拉扯”,最终成功“抢”回小钻石。

  由于早产,小钻石许多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出生时出现肺部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营养不良、应激性高血糖、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多种问题,救治过程一波三折。面对“呼吸关”“营养关”“消化关”,医院多学科及新生儿科三名工程团队、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小儿外科团队联合会诊,经过讨论认为只能手术,没有退路。

  手术时,我们发现小钻石有60-90cm小肠坏死,肠粘连严重,腹腔充满大量气体和胎粪。龙华区人民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手术团队立即给她分离粘连,清理腹腔粪便,切除坏死肠段,行末段回肠造瘘,修补升结肠穿孔。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成功完成,那是当时华南地区成功完成的体重及孕周第二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手术,也是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开展的第一例外科手术。

  其间,小钻石父母见证整个医疗过程,面对患儿不具备转院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了团队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同意外院专家团队来龙华区人民医院协同手术的方案,他们“尽力”“感谢”的话语也一遍遍地激励着我们。家长不抛弃,我们不放弃,他们的坚持和支持也是小钻石“挺”过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次次信任相托和生命奇迹都是这份职业给我的成就感。有时家长在“救不救”之间犹豫,甚至想放弃,我就主动跟踪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情况,安抚他们,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去讲清楚机遇和风险;去了解他们的担忧,是担心留下后遗症还是有经济方面的顾虑,走近他们,摸清顾虑,为他们排忧解难;携手团队,合力救治,才迎来了“生命奇迹”。

  如果查房发现问题,关上门毫不客气批评  

  “医者当以慈悲为怀”,“悲悯、团结、精技、敬业”是科室科训,也是作为医生应具备的品质。共情家属的情绪,感受患者的痛苦,让我在治疗中能更好践行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我不断去提升自己,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去接诊每一个患者。

  作为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创科者之一,我见证团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团队成员同心同德,凭着“拓荒牛”精神,迎难而上;和外院协同发展、引进优秀的团队一系列举措,也让我们收获了“龙华区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龙华区新生儿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新生儿专科护理联盟”“龙华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等荣誉,这也鞭策团队继续深耕专业,践行医者使命。

  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纰漏和不规范就意味着风险。生活上关心团队成员,业务要求上绝不允许大家轻怠。如果我查房发现问题,或者问到情况,主治医生还没有我清楚,关上门就是毫不客气的批评。当然,带领团队发展,自己要先走一步,遇到难题、难事,科室负责人、党员等身先士卒,大家紧跟其后,这股劲就上去了。

  早产儿各环节发育不成熟,生命较脆弱。为避免早产及相关后遗症,孕妇孕期应注意休息、保健,定期检查,避免早产。生产是一道坎,孕妇和家属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及时关注胎心、胎动是否异常,如有异常,尽早就医,减少危急情况的发生。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和科技的发展,治疗成功率和效果都大有提升,如果早产后,遇到救治情况,希望家长多一份信心,不轻言放弃。

  F

  全科医生要有“两把刷子+”

  讲述人:蔡海彬 主治医师、龙华区人民医院陶元社康中心负责人

  上大学时,我对全科医学发展的趋势知之甚少,毕业后在当地从事过内科、外科等临床工作,随着全科医学逐步发展,了解到越来越多相关知识,持续通过查阅资料、订购相关杂志等方式自学全科医学知识。一次翻阅《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时,我看到一则内容介绍,深圳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8年,我毅然辞掉老家的工作,来到深圳,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有时候也会因技能不足产生紧迫感  

  全科医学关注的是整个人的健康。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患者长期饭后腹胀、大便不成形,专科可能考虑是消化不良、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全科医生除考虑肠胃引起的疾病外,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工作情况、人际关系、家庭等多方面信息,继而推断是不是心理问题等引起的不适。

  全科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除要考虑患者和疾病本身外,还需要考虑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影响。譬如高血压患者,大部分和患者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如家中掌勺人放盐比较重,长此以往,就容易患高血压病,在诊疗过程中血压也很难控制。这样治疗方案可能就需要同步告知患者和家属,协同达到良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及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0~6岁儿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不分性别和年龄段,这也要求我们需要对妇科、儿科、外科、内科等学科知识都有所涉及。医学知识面广还不够,作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还需要有一定深度,不能浮于表面。全科医生会接触到很多未分化的疾病,在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时,要依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接诊经验相结合去判断,给患者治疗建议,所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尤为重要。

  有时候也会因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而产生紧迫感,只能加速提升自己。我会对自己接诊较多、但是专业知识掌握薄弱的学科进行“专项加强”。广东天气炎热潮湿,平时接诊皮肤疾病患者多,我就会对相关疾病查阅资料,提升诊疗水平,也会在工作之余,多去参加培训,向专科医生学习。

  同时,社康中心高质量发展也依托集团医院深厚的实力、强大的“智囊团”支撑下,专业诊疗、专家会诊……成为可能,社康全科医生还可以经“绿色通道”转诊患者到医院专科医生处诊治,为居民“牵线搭桥”。同时,社康作为社区健康管理的“桥头堡”,联动社区、居委会、企业等,把老年人体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惠民政策和项目,送到居民身边,把健康教育课程送到居民家门口。  

  仍与十多年前签约居民有联系  

  “首诊在社区,有病找家庭医生”如今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人的共识,但是十多年前,作为社康医生的我一开始并不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必要性,但一次接诊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曾接诊一位外国居民,根据患者咽喉疼痛、发烧的症状和检查后,诊断为“化脓性扁桃腺炎”,建议他用抗生素治疗。在我讲完治疗方案准备开药时,患者打断我,“不好意思,我问一下我的家庭医生,我的情况这样治疗是否合适”。当时我很震惊,我们起步做家庭医生服务时,家庭医生服务已经融入他的生活,且他和医生已经形成彼此信任、熟悉的关系。

  我便思考,如果我的患者和家人无论在世界各地,遇到健康问题能第一时间联系咨询我,询问诊疗方案和用药情况,大家就医、遵医行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那时我就意识到,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只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不够的,更要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细做实,做居民的好朋友,把健康服务和知识提供给签约居民。如今,十多年前签约的居民已经搬到深圳各地,但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仍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人觉得社康工作烦琐,都是家长里短,换个角度思考,这就是我们诊疗中的突破口。此前一位居民自述睡眠不好、肠胃功能欠佳,在相关专科诊疗效果不佳,经家人推荐,来找我诊疗。我就多方面考虑病因,接诊时从职场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去了解,果然发现患者家庭关系上有“心结”,过程中,患者就在我面前大哭,看诊结束后,我就建议患者进一步去心理专科就诊,也确实为她找准了病因,解决了问题。

  我时常和同事分享,做合格的家庭医生除具备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谨记服务于民的“初心”。我把居民和他们的家人当朋友,居民也把我当朋友,那疾病诊治、慢病管理、遵医行为、健康教育的效果都事半功倍。

  统筹: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谢萌 李榕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