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摘得惠州地块!开启“总部研发+异地制造”新模式
飞地园区逾10万㎡ 明年下半年竣工

深博(福田)产业园效果图。 深博科技公司供图
空间资源不足如何破局?福田借助“飞地园区”拓展更大范围经济腹地。南都记者从福田区相关部门获悉,具有承接广深莞三大产城资源转移优势的深博(福田)产业园迎来全新进展。
近日,深圳福田区属国企福田产投子公司广东深博福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博科技公司)摘得惠州市编号BLGP2024-41号地块,该地块规划建筑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预计于年底动工,明年下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福田区八届三次党代会提出,再造一个新福田,必须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潜能。福田作为中心城区和高度建成区,空间不足对福田投资增长、发展后劲的“短板效应”更加突出。此次深博科技公司摘得该地块,意味着福田区“总部研发+异地制造”经济发展新模式迈出一大步,揭开了福田区优质产业空间供给的大幕。
开启“总部研发+生产制造”
“本地+异地”模式
2023年11月28日,博罗县人民政府与福田区人民政府在福田区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上,签订《福田—博罗共建现代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深圳福田区与惠州博罗县携手构建“福田总部+博罗生产基地”“本地+异地”模式的制造产业空间链,共同努力为全省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福田-博罗样板”。据悉,两地携手的这种“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围绕“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原则,共同以最优资源、最优政策和最优服务,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制造园区”。目前,福田-博罗两地共建现代产业园首期规划面积约5100亩,分罗阳、博东、博西三宗地块。两地政府“同规划”已完成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
据了解,深博(福田)产业园聚焦新质生产力,是福田区在博罗开展“飞地经济”的先行先试。深博科技公司按照“总部研发+生产制造”“本地+异地”模式,根据两地政府“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机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福田-博罗样板”。
园区规划面积1173亩,项目用地300亩,首期100亩。将于明年竣工的首期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共21栋(其中20栋厂房,1栋配套食堂宿舍),独栋4100平米,双拼厂房8000平米,配套面积约10000平米。产业园位于惠州博罗园洲镇的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内,北邻济广、惠肇高速,南邻莞深高速,30分钟可达东莞、惠州城区,1小时可达广州、深圳中心区,具有承接广深莞三大产城资源转移的天然优势。
“飞地”企业叠加
享受两地产业政策支持
政策方面,深博(福田)产业园入驻企业为“飞地”企业,可叠加享受深圳市福田区和惠州市博罗县的产业政策支持。福田区重点奖励政策包括每年迭代升级“1+9+N”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安排20亿元产业资金,融合资金、空间、人才和住房等全发展要素资源,并将福田优惠政策延伸至共建产业园区,深入开展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已有一批新能源、新型储能、检测服务等领域头部企业意向入驻,成为共同打造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战场、福田拓展先进制造业的新空间、博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福田区联手博罗县打造“跨域通办”政务服务模式,首批15个部门共“17+49”项高频业务已实现“跨域通办”,涉及企业生产经营、证件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证明开具、户口迁移、婚姻事项等,为两地共建现代产业园营造了利企便民的良好环境。
专家解析
深圳“飞地经济”也可考虑受空间限制承接不了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飞地经济”发展迅猛。“飞地经济”有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隔阂,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互补。推动“飞地经济”飞得更高,需要融入重大战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飞地要真正实现市场主导、企业“唱戏”,前提条件是政府“搭好台”。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执行所长周余义看来,“飞地经济”正在加快由“输血式”的1.0时代向“造血式”的2.0时代转变,这就对政府顶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1.0时代只是简单地将产业转移出去,2.0时代的“飞地经济”发展则需要深圳政企协同,在飞地选址、产业导入、开发运营模式等方面加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政府间形成长效的紧密合作关系,确保“飞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选址方面,应优先选择深圳都市圈范围内的区域或园区;产业导入方面,要坚持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相结合,为‘飞地’产业赋予一定的弹性。”周余义指出,深圳的“飞地经济”不仅可以考虑深圳转移出去的产业,也可以考虑深圳本地受空间限制承接不了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型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加快形成“深圳总部+飞地基地”“深圳研发+飞地制造”“深圳市场+飞地生产”的紧密共生网络。
作为省内“反向飞地”设立最多的城市 加强城市间统筹加快要素流动
自2023年以来,广东省开始探索包括“反向飞地”在内的诸多产业转移新模式,深圳同样积极布局与推进“反向飞地”建设发展,以促进区域帮扶协作不断深化。2023年,超10个“反向飞地”陆续在深圳启用,分别由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各自设立。目前,深圳是广东省内“反向飞地”设立最多的城市。
显然,深圳具备与对口帮扶协作地区良好合作关系——深圳市与河源、汕尾、汕头、潮州市及惠州市惠东、博罗、龙门三县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在对口帮扶阶段中,深圳通过援助资金、项目、人才等方式,为当地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飞地模式的开启,不仅为深圳的企业寻得充足的生产空间;也为飞地所在城市的企业谋得来深设立总部的机会,从而开启了“双向奔赴”的阶段。
如何能够进一步加强深圳与周边城市的硬联通建设,同时加快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形成。周余义认为,硬联通的改善不仅体现在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体现在物流节点、运输方式以及货运频次等体系化的建设上。同时,促进要素高效流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道路交通上,而是要站在更高层面,树立打造产业走廊的战略思维,将道路交通建设与“飞地经济”的布局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充分衔接起来,“城市间统筹考虑,提升要素流动密度和道路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促进廊道内要素流动降本增效。”
链接
深博(福田)产业园位于惠州博罗园洲镇的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内园区。规划面积1173亩,项目用地300亩,首期100亩。将于明年竣工的首期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共21栋(其中20栋厂房,1栋配套食堂宿舍),独栋4100平米,双拼厂房8000平米,配套面积约10000平米。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