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7%“罗湖蓝”是这样干出来的
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向好

“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罗湖城区风貌。 张旭 摄
签订全省首宗扬尘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发布全省首个VOCs全过程管控指引......今年以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以下简称“罗湖管理局”)多措并举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强化扬尘管控、做好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等,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向好。截至今年10月7日,罗湖区PM2.5平均浓度为14.0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7.3%),PM10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0.3%),臭氧评价浓度为13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97.1%,均处于全市较优水平。
微克必争
坚持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工作
打好蓝天保卫战,首先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研判。罗湖管理局构建“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的空气质量监管机制,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每日通报全区10个街道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当日工地扬尘巡查问题情况,要求24小时内报送整改回复,形成闭环。每周召开大气例会,通报上周空气质量,总结工地扬尘、道路扬尘、重点污染源管控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每月召开月度形势分析会,分析上月空气质量情况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调整重心、稳定军心、增强信心,确保工作力度不放松。
多策并举
推动餐饮油烟精细化管控
食肆多、油烟净化器安装不一等情况,成为城区油烟排放管理的难题。对此,罗湖管理局以“油烟浓度在线监控+精细化管理”组合式监管,推动辖区空气质量提升改善。
一方面,对辖区内餐饮单位建立“一企一档”实行分类管理,日常巡查发现的问题由专人负责推进整改,“完成一家,销号一家”,确保闭环管理。同时,在全市率先启动“互联网+明厨亮灶”油烟浓度在线监控服务,实现油烟排放精细化管理,该模式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广东分赛中获得“绿色低碳”赛道的优秀奖。
另一方面,联合城管、住建、应急等职能部门,共同推进餐饮油烟治理。组织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确保油烟净化器正常运行、定期维护。建立政民合作微信群,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环保义务监督员带动作用,对油烟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将信访投诉消解在基层。
开拓创新
探索扬尘污染治理新路径
扬尘管控治理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罗湖管理局签署省内首份扬尘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创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举措。
在扬尘监管方面,罗湖管理局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委托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运用虚拟成本治理法对受污染的大气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科学核定损害数额,由涉案企业进行赔偿。在部门协作方面,罗湖管理局积极探索扬尘监管部门通力合作模式,与区住建局等扬尘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及时移送案件线索并立案调查,提高执法效率。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职能部门实行证据交换与互认,推动司法鉴定的科学评估。在监督机制方面,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作用,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续跟踪问效,不断加强和完善与代表委员的联络机制,激发企业及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敢为人先
先行先试填补行业空白
改革是罗湖迎“蓝”而上的“不二法门”。罗湖发布了广东省首个VOCs全过程管控指引性文件《罗湖区汽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管控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涵盖了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环境管理以及其他5大方面46项具体要求,对比上海、北京、浙江等多地相关标准及指南,新增了高标准的全流程管理措施,从硬性指标和控制措施两方面,推动全流程管理落地,拥有“标准更严、范围更广、规则更细、措施更深、方法可落地”的特点。
下一步,罗湖管理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的原则,苦干、巧干相结合,建立健全“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机制,清单化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巩固“罗湖蓝”。文:林敏儿 吴涯璐 周屹之
制版:李斌 肖美连 黄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