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

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卓越学校培育的“知新样本”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童 11-15 00:34
   知新学校在全校实行“1+N”学生成长导师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校园。

  同学们打篮球。

  在国家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深圳市龙岗区建设“学有优教”的高水平教育强区浪潮中,涵盖各学段、各类型的龙岗区卓越学校培育对象经遴选而生、发展壮大。从幸福到拼搏,从追求到引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依托区内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机制体制、学术研究、科技资源、高端人才、湾区联动及师训资源等独特优势,开启了转型蝶变的新篇章,踏上了脱胎换骨的新征程。

  短短三年,知新学校就在义务教育领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该校于2021年获评深圳市教育改革创新领跑学校年度奖,2022年获评深圳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2023年获评深圳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年度奖,2024年获广东省科学教育示范校等荣誉。从创建卓越学校开局挂图作战、实施全面规划,到三年来每年实现的小目标,连年迈上新台阶,知新学校如何通过转型在培育卓越学校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福安到知新

  开启转型探索新征程

  2021年,龙岗区教育局制定了详细的“卓越学校”培育方案,并引导各培育对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卓越学校担负着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引领全区公民办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使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前身是2003年创办的龙岗区九年一贯制福安学校,历经岁月的洗礼,这所区属老校的育人方式、学业水平都已到达瓶颈期,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观念等都亟待转型。

  在创建卓越学校的元年,福安学校华丽蜕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而更名和转型为该校带来了强大的内驱引擎与品牌引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聘请了由资深校长组成的办学顾问团队驻校指导,设立教育总监,安排大学教授、省内外正高、特级教师或学科导师定期常态化入校指导,把脉学科规划及建设,为知新的卓越发展提供了“最强大脑”的支持。

  集团为学校垂直打造多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教授,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唐文方教授为领衔的博文大讲堂学术活动,已连续主办12期次,讲座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质生产力等多个前沿领域。

  近日,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第一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正式启动,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9位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教授、专家组建导师团队,集团266名中小学生经选拔组成19个培养小组,将在导师的带领下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普基地,参与科学与工程研究。这种大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贯通培养的实施,既是集团对于国家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政策的深入贯彻,也是对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积极响应,彰显了集团“大学+智库+附属学校”的全新办学模式的价值。知新学校依托少年科学院,率先开展了每周半天计划的“新动科旅”课程,立足解放孩子的“脑”与“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育人方式变革

  面向未来培养完整的人

  在集团的引领下,知新学校与大学文化一脉相承,气韵融会贯通,秉承“博文约礼”校训,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卓越学校为发展目标,以集团的办学理念指导顶层设计,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

  学校依托大学与集团组建了少年文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艺术学院、少年商学院、少年健康学院等五大学院,聘请资深教授担任名誉院长、院长,以他们的深厚学识和丰富经验,引领学生在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不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少年科学院是该校科学教育的一面旗帜,以科创制作与人工智能课程为支点,推动科创教育和个性教学,多次获得龙岗区及深圳市的科技创新教育奖项,学生在国际数学、科技创造比赛中频频获奖。

  学校根据集团“博约”课程结构,建构了“知新校本课程群”。以五大学院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语言阅读类课程、文化戏剧类课程、国际理解课程、跨学科探究类课程、艺术体健类课程、思维创新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等,培育未来的科学家、运动家和创造者等。学校在集团“博约”课程结构基础上,持续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荣誉课程系列化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五类”的“博约·共成”的课程图谱。一系列课程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为学生搭建开放、多元的学习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企业、社区的紧密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在《让教育摆渡学生的未来》讲座中强调:“要深入研究课堂,促进课堂转型,实现理想课堂;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真正教学主体。”这一理念在知新学校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校积极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自驱式学习,以技术赋能开展“新动”课堂教学变革与实践。“新动”课堂强调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和思维灵动的重要性。通过教研评一体,学校初步构建起“五四三三”的知新课堂范式,这一范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023年,知新学校获评龙岗区首批德育特色学校,并在省市区各级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该校通过“整体规划、贯通一体”,衔接大、中、小、幼,构建具有附属学校特色的“如水德育”模式。作为学校卓越发展的精神营养,“如水”德育的知新模式,为培养港中深附属学子奠定了人生底色。

  知新学校在全校实行“1+N”学生成长导师制,定期交流经验,丰富其内涵,落实“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该校以“约礼”课程体系为引领,开发知新德育系列化、序列化的九年贯通课程,在约礼课程体系下分年级开展特色活动和学科活动体验类课程。

  重构赋能再出发

  打造转型蝶变样板校

  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与大学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下协同育人、贯通式育人。在此背景下,知新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九年一贯制下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与路径,科学落实小初衔接,开发开设系列衔接课程,实质性推进九年一贯制的一体化实践与探索。学校在集团践行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下,着力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教研共通,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施以年级组为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实现提质增效。

  特别是在课堂变革上,着力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数字赋能的“新动”课堂变革。依托权威的专业教育智库,开展以“学”为中心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并利用高效互动与即时反馈技术,结合“AI教学决策助理”,汇集教师、学生课堂参与数据,开展精准教学,绘制学与教的课堂行为画像。

  为了每个学生做好因材施教,知新学校打造卓越师资新路径。在师资团队不断壮大且老中青年龄结构持续优化的基础上,分类分梯度培养教师,以多样化的学培方式加快教师的自驱发展,助力学校骨干教师成长,区级以上名师工作室达10个、区级以上学科中心组成员达15人,覆盖了所有学科。学校积极探寻“人文情怀+专业精神”的团队合作带教路径,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营,构建了“三维四阶”的教师成长路径与“紫勋”荣誉体系,完善了以“课”为中心的教师诊断、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学校鼓励每个人都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建立了课程超市,现各学科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达140门以上。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开发的课程有多门通过了教育部、省、市、区等主管部门认定。

  学校完善了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一体化制度,优化了教师激励性评价,实现了能上能下的机制改革,建立了重点突出工作量,以团队论评价、以贡献论绩效的正面导向。让人人争着上课,营造了“敢为、勤为、善为、有为”的发展环境。

  通过系统变革和关键要素探索,知新学校实现了以学业成绩为参考的绿色或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与成就。但卓越学校建设之路没有终点,面对现阶段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知新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数字赋能的“新动”课堂变革,健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字“星耀”评价,深入探索中小学段校本化的“衔接”路径,凝聚全校师生力量追求卓越,致力于为深圳市贡献老校转型蝶变的“知新样本”。

  文:王童

  制版:李思萌 刘艳兰 黄永文 陈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