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 铁脚板发力
坪山区致力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圈


2024年坪山区金秋招聘月招聘活动现场。
聚焦实现居民家门口就业重点难点问题,坪山区运用“大数据+铁脚板”,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功能,构建了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1+6+24+N”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取得了较好成效。
“大数据”赋能,推动就业供需高效对接
在“大数据”时代,推动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坪山区插上数字“翅膀”,推动就业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利用民生诉求系统,坪山区梳理归集就业需求相关的诉求,推送至行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同时依托社区网格系统,广泛开展居民就业和企业招工调查,建立劳动者就业需求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库。今年以来,共收集企业招聘需求800余条,累计发布岗位信息3.4万个,推送就业数据1.8万次,惠及居民超6000人次。
依托广东省统一就业平台、一网通办、公众号等,坪山区提供岗位信息及职业指导等线上服务。用好“产才系统”实时抓取汇总企业招聘情况,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趋势变化,开展用工情况动态监测。建立“云端送岗”机制,联动展示重点行业、优质企业岗位资源,运用“企业展示+岗位介绍+线上答疑+现场互动”四位一体模式加速供需精准对接。今年以来,“云端送岗”共推送3.2万个岗位资源。
“铁脚板”发力,实现就业服务落实落细
线上赋能,线下发力,坪山区构建多层次的就业服务队伍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基层,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发挥网格员服务群众“多面手”作用,安排网格员摸清就业服务底数和实际需求,提供就业政策递送等上门服务,促进居民高质量就业。
区人力资源局下沉6名就业专员到各街道,协助开展促进家门口就业工作,同时组建大湾区职场导师、创业导师等队伍100余人,通过“建队立库”储备就业指导力量。辖区各街道整合经发办、企服部、平安法治办等力量,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就业服务团队,排摸企业用工需求及各类劳动者就业需求,做到精准对接。
在坪山,小区楼栋长、妇女微家等群众也化身成了就业服务员,积极主动宣传,广泛挖掘资源。坪山区还注重发挥小区人才资源作用,发动小区内企业管理人才为居民提供内推岗位和就业指导,组建“创业能人”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展“众创经验交流会”促进创业者互相学习和合作等。今年以来,共在基层小区开展就业创业活动50余场。
“全方位”保障,促进就业网络织密织牢
强化硬件设施配备,坪山区在区、街道、社区、小区逐级建设就业服务站点,构建覆盖全民、辐射全域的“1+6+24+N”就业服务网络,引入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基地等就业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支部便民服务作用,分层分级开展就业需求摸排、就业岗位采集、供需匹配对接、职业培训指导等标准化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形成接地气、聚人气的基层就业创业共同体。
针对区域主导产业部分产业链上下游岗位齐全、工种技术相近的特点,坪山区创新建立余缺调剂机制,实现用工余缺高效对接,有效促进企业高效快捷招募人才,居民就近就便就业。机制运行以来共促成近千人顺利调剂至合适岗位。
立足新就业形态、育儿母亲就业等新兴就业需求,坪山区积极守正创新,建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中心,组建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打造“妈妈就业”服务品牌,挖掘育儿母亲的育儿、烹饪、护理等特长,开展公益性家政服务类培训,累计培训近1300人次;收集发布家政服务企业岗位信息5000余个,开展“妈妈岗”专项招聘,提供适合育儿母亲群体的岗位200余个。
今年以来,坪山区累计举办面向辖区居民的招聘活动62场,100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6万余个,服务辖区居民6万余人次,帮助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下一步,坪山区将通过大数据赋能、铁脚板发力,继续深化“1+6+24+N”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进一步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坪山特色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新路径。
文:曾海城 刘庚怀
制版:陈欣 刘艳兰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