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沟渠水色蓝白 水务局:非违法排放

检测结果均正常,将继续研究分析成因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春熠 12-10 00:40

  12月1日起,水体颜色已逐渐好转。

  涉及单位

  深圳市南山区水务局

  近日,有市民向南都记者反映称,其注意到山姆(前海店)旁的一条沟渠水体颜色异常,还看到有相关人员在现场作业,想进一步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对此,南山区水务局回应称,目前该渠的水质检测结果均正常,未发现违法排放情况。已组织生态、环境等相关方面专家,对水色异常原因做进一步研究分析。专家会认为,此次河道水体呈现蓝白色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常是由多个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具体成因需要开展更详细的调查研究。

  记者走访

  水体颜色异常引关注

  目前逐渐好转  

  “就是周末去山姆的时候远远看到的,水比较混浊,现场还有工作人员在下面”,市民雷先生告诉南都记者,该现象是自己无意之中发现,比较好奇具体原因。

  11月25日,南都记者来到雷先生所述的位置看到,该沟渠位于龙海家园和山姆(前海店)之间,因邻近平南铁路铁轨且所处地势较低,行人无法靠近,只能站在桂湾四路上远眺。记者注意到,彼时沟渠内的水体颜色呈现出蓝白色,两旁的杂草和灌木也十分茂密。

  据南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表示,该沟渠名为十二号明渠,全长约1.3公里,且全段处于感潮区。据了解,该明渠起点位于桂湾三路与怡海大道交会处以南约90米处,终点位于滨海大道与怡海大道交会处以西约130米处,下游汇入桂湾河后进入前海湾。其水源来自涨潮海水和南山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周边汇水主要为关口渠、郑宝坑渠、桂庙渠收集的市政雨水。

  12月1日和9日,记者两次来到十二号明渠时看到,水体颜色已有好转,但仍呈现出深绿色,肉眼也无法看清水体下方的浮游物和深浅。

  部门回应

  将持续关注明渠水质情况

  早日查明引起水色异常原因  

  对于市民的关切,南山区水务局表示,自11月24日河道运管单位反馈十二号明渠水面出现水色异常情况以来,已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对渠内水质进行检测,“市民见到的,就是我们每日进行抽检的工作人员”。

  “连日来,我们已组织水务集团南山分公司及河道运维单位对周边管网及在建工地进行全面排查。同时,还采取了水质快速检测及关闭雨水排放口闸门等一系列应急措施”,据南山区水务局介绍,核查发现,出现水色异常的区域为十二号明渠全段。在对该渠周边6个在建工地的检查过程中均未发现违法排放情况。同时,渠内水体近期每日水质快检结果均正常,管网排查也未发现异常排放情况。

  为进一步查明造成水色异常原因,南山区水务局随后还组织了生态、环境等相关方面专家召开现场专家会,并再次采集水样送至相关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据悉,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渠内水体除溶解氧为地表水Ⅳ类标准外,氨氮、总磷等主要理化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优良标准,PH值、色度及铜、铅、锌等常见重金属指标均处于正常值范围。此外,补水水质也达到国标一级A类标准。

  “目前明渠水质检测结果均正常,水体无异味,明渠内未出现鱼类死亡等生态异常现象”,另据透露,自12月1日起十二号明渠水体观感已逐渐好转,水色异常原因仍在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南山区水务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关注明渠水质情况,除持续开展水质监测、强化运维巡查、加强工地监管及管网排查力度外,还将积极配合专家开展相关工作,早日查明引起水色异常原因。

  专家意见  

  多因素引起水体颜色异常

  海水倒灌冲击或为其中之一 

  12月9日,根据相关单位的分析讨论结果、补充调查与资料收集以及部分指标的应急跟踪检测,专家会综合目前可获取的资料信息,最终形成了以下初步意见。

  专家表示,地表水体的颜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分子固有的光学特性、悬浮物和沉积物、水中溶解物质(天然色素和矿物质)、生物活动(浮游生物和细菌)、人类活动和污染、天气和环境条件(反射和透明度)等。“一般在排除了化工污染物质的情况下,在连续降雨以后,水体的颜色主要受到地表径流的影响,其水色呈现土壤胶体的颜色,之后随着晴天的持续,水色在不同的水体中呈现不同的变化”。

  综合现场排查及水质检测结果,初步推断结论有二。一是低氧环境和外源输入造成水体颗粒物质增加。“十二号明渠异常期间为高硬度水体,叠加低溶解氧状态,可能导致钙、镁离子与碳酸根、碳酸氢根、硫酸根结合形成细小的颗粒物。这些悬浮物质能够强烈散射阳光的短波光谱(蓝色和绿色),从而导致水体呈现蓝白色,加上十二号明渠水体水深较大,加剧了颜色异常效果”。二是海水倒灌冲击河道生态系统。据悉,11月17日到19日期间,沿海正处天文大潮期,深圳市多处低洼地区发生海水倒灌。“推测该明渠受海水倒灌影响河道底泥受到扰动。同时,渠内高盐水(氯化物高达15000mg/L)也可能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冲击破坏,导致水体中某些微生物种类生长出现失衡的现象,进一步导致水体色度异常”。

  专家会认为,此次河道水体呈现蓝白色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常是由多个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具体成因需要开展更详细的调查研究。此外,专家会还建议水务部门,对今后再次发现该现象时应加强巡检,及时收集补水水源及明渠海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信息,建立台账,积累资料,以供进一步跟踪分析之用。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吴春熠

  马上评 

  尽早查明原因公开释疑

  还周边居民安心放心  

  水体异常变色,是否存在污染源虽然还不确定,但无疑需要相关部门深入检测核查,保护自然环境、守护绿水青山,是对公众健康的负责,水务部门快速介入排查并召开专家现场会等措施值得肯定,但应持续加大检测力度和研判分析,确认水体变色原因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还周边居民安心放心。  

  □陈雄英

  (深圳市人大代表、南都民生治理观察员)